文档详情

庖丁解牛庄周.ppt

发布:2017-08-27约7.66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庖丁解牛 莊周 授課大綱 寓言與神話 莊子的寓言 題解與作者 課文停看聽 咱們來解牛 挑戰牛脾氣 寓言與神話──寓言 寓言:寓言是一種形象(故事)和理論(寓意)相結合的文體。「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其中「寓」字即是寄託之意,莊周說:「寓言十九,借外論之。」也就是將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隱含在所敘故事中的具體情節中,透過語帶雙關、巧妙託喻等方式來闡發哲理、印證概念。在中國,寓言萌芽於春秋末年,成形於戰國初期,在先秦時代便臻於成熟,並廣為先秦諸子與史傳廣泛採用,成為據談雄辯、陳辭說理的重要手段。 先秦寓言:先秦寓言,大部分是人民的口頭創作,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小部分才是文人藝術的作品。所謂人民口頭創作,包括古代神話、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等。不過,它們被賦以寓言的性質,還是由於它們被引用在諸子散文中,經過引用者加工、提煉、生發的結果。因此,先秦寓言的發生、發展,同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文藝的興盛是分不開的。 保存寓言較多的先秦典籍: 《莊子》 《孟子》:寓言這種創作形式,也曾出現在《孟子》一書中。如:「揠苗助長」、「齊人乞墦」。 《韓非子》:寓言發展到韓非的時代,荒誕的成分就大為減少,而表現的思想變得更富有政治色彩。如:「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自相矛盾」。 《呂氏春秋》:本書在先秦諸子中成書較晚,載有大量寓言。如:「刻舟求劍」、「荊人渡水」等。 《戰國策》:在史傳文學中,以本書收錄之寓言最多,在今本三十三篇中,首尾完整的寓言故事則不下三四十篇。如:「鷸蚌相爭」、「南轅北轍」、「畫蛇添足」、「狐假虎威」。 寓言的發展歷史: ◎戰國時代:哲理寓言 先秦,是中國古代寓言產生和蓬勃發展時期。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此時的寓言作品不是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用性格形象的比喻形式,集中在諸子散文裡面,其目的在於為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而服務,故可稱為「哲理寓言」。如:邯鄲學步(莊子)、朝三暮四(列子)、濫竽充數(韓非子) 。 ◎兩漢時代:勸戒寓言 兩漢寓言的題材和手法大多因襲先秦,但主旨是為空前統一的漢帝國尋求長治久安之道,即希望通過寓言來宣傳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上、生活上給人們以勸戒,可稱為「勸戒寓言」。如:曲突徙薪(漢書)、對牛彈琴(牟子) ◎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轉變的時期,哲學上、文學上、藝術上都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其寓言創作也是一樣,除了吸收先秦寓言的內容,又加佛學的輸入、梵經的轉譯,因此也出現了一些意味深長的嘲諷寓言。如「截竿入城」(見邯鄲淳笑林)等等。本時期之寓言已單獨存在,不再附麗於一般史籍散文當中了。 ◎唐宋時期:「諷刺寓言」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此一時期的寓言,其特點在於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可稱之為「諷刺寓言」。獨立擬定篇名(如「三戒」)、獨立編集(如《艾子雜說》),也始於這個時期。如:三戒(臨江之麋、黔驢技窮、永某氏之鼠)(柳宗元)、〈日喻〉)。 ◎元明清時期: 「詼諧寓言」 元末明初及明中葉以後,曾掀起兩次寓言創作高潮。其特點是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其中很多寓言可稱之為「詼諧寓言」。如:劉基:《郁離子》 寓言與神話──神話 上古神話:神話是一種集體的口頭創作,它的產生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是遠古人民在知識不發達的年代裡,面對不能理解的種種自然現象,於是發揮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解釋,它反映了人類的力量,一種誇大了的理想化、英雄化的人類力量,人類藉此來強化自己面對自然威脅時的信心,也表現出對於自然現象的理解與期望。 保存上古神話較多的典籍: 中國古代並沒有神話專書,其紀錄分散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列子》、《穆天子傳》、 《左傳》等書。 《山海經》是保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作品,內容龐雜而多元。所載之神話雖多是零星片段,卻因保存原本面貌而顯得珍貴。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 神話的流失:我國古代神話從內容而言,是豐富而精彩的,但是大多是零散而片段的記載,無法如希臘神話般,發展出一個神的家族或是系統,其主因除了外在產生條件箝制神話的創造:黃河流域先民重實際輕玄想,儒家思想的實用傾向;此外,神話本身的特質:人、 神、鬼混淆不分,加上神話的歷史化,使得神話成了歷史,因此傳說中的神話就日漸消亡。 寓言與神話 「神話」: 神話,原是原始人解釋種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狀況,表現他們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及生活的奮鬥和願望的幻想故事,附有積極性的象徵意義。中國上古「神話」大多源於民間傳說,經先民口耳相傳之後,後以文字記錄下來。這些神話的內容,為後世文學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與形象,成為許多寓言或是小說等的淵源。 「寓言」: 寓言的積極目的,在垂教示訓、傳達人生的知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