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反应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 停留时间分布表征了发生在化学反应器内物料混合的特性。 E(t)是指出口处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在分析反应器特性时,E(t)是最有用的参数,它描述了反应物流参与化学反应的时间长短 二、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三、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四、理想流动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 二、 轴向混合模型 三、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 第五节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 (2)用多釜串联模型 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 轴向扩散模型: 用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或轴向扩散模型模拟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 状况,关键是确定串联的级数 m 或 Pe。因为 m 或 Pe 仅与方 差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实验确定停留时间分布,进而计算方差, 确定 m 或 Pe,然后求得转化率。 确定模型参数 m 或 Pe 例:某反应器的体积为12L,物料以0.8L/min的流量流过反应 器,在反应器中进行液相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rA=kcA, tm =15min,k=0.307 min-1,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为0.211,试 用轴向混合模型和多釜串联模型计算出口转化率。 解:(1)用轴向混合模型 所有物料质点的停留时间都相同,且等于整个物料的平均 停留时间tm,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为: 由方差定义, 2、全混流流动: 假设阶跃法连续进入全混流反应器流体中的示踪剂的浓度为c0,反应器出口流体中示踪剂浓度为c,流体的体积流量为V,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 进入的示踪剂量=流出的示踪剂量+示踪剂的积累量 积分式: 例:某全混流反应器体积为100L,物料流率为1L/s,试求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为(1)90~110s,(2)0~100s,(3)100s的物料在总进料中所占的比例。 解: 全混流反应器: 停留时间在90~110s的物料占总进料的0.667-0.593=0.074=7.4%。 (1) (2) (3) 停留时间小于100s的物料占总进料的63.2%。 停留时间大于100s的物料占总进料的36.8%。 例:现有一个停留时间相同的全混釜和平推流反应器,当二者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串联时,其各自的最终转化率为多少? 已知:停留时间为1min,反应速率常数为1.0m3/kmol.min,液相反应物浓度为1kmol/m 解:全混釜在前,平推流在后 全混釜停留1min后反应物的浓度: 反应物浓度为cA1后进入平推流 在平推流停留1min后反应物的浓度: 平推流在前停留1min后反应物的浓度: 在全混釜中再停留1min后反应物的浓度: 定量分析流动状况 实际反应器中可能存在短路与死角,使实际的平 均停留时间不等于VR/V,因此可以用停留时间 分布来定量估算死角与短路的程度。 定性分析流动状况 活塞流 全混流 五、停留时间分布的应用 例:某全混流反应器VR=1m3,流量V=1m3/min,脉冲注入M0 克示踪剂,出口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 如图所示,试判断反应器中有无死角存在。 0 20 40 60 80 t(s) c(t) 解: (脉冲法) 两者比 较,得 平均停留时间: 统计平均停留时间: 两者不相等,说明反应器中有死角存在,有些物料粒子没有 流出,导致统计平均停留时间不等。 由反应器体积和体积流量求得: 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总是偏离理想流动 很难建立其真实方程 可以先建立一种非理想流动模型,用它来描述实际反应器中 的流动情况 再通过对模型参数估值来确定偏离理想流动的具体程度 常用的模型主要有: 一、数学模型方法 第三节 非理想流动模型 对实际反应器,处理时在平推流的基础上迭加一个轴向混合来进行校正。 适合于不存在死角、短路和循环流、返混程度较小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模型参数是轴向混合弥散系数EZ,停留时间分布可表示为EZ的函数。 基本要点: V0 V0 轴向流动 弥散传质 输入 输出 积累 单位面积: EZ——弥散系数 建立数学模型 通常将上式写成无因次形式 (4-41) Pe ——称为 Peclet(皮克莱)准数,亦称为 轴向混合模型参数,其物理意义为: 讨论: 活塞流: 全混流: ① 根据 Pe 值判断流动类型 ② 根据边界条件,可得到方程 (4-45) ③ 根据边界条件,求解方程(4-45)可得到示 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出口的应答曲线 (4-48) (4-49) ④ 根据E(θ)可得到方差 与 的对应关系 ⑤ 根据E(θ)可得到平均停留时间与 的对应关系 0 0.5 1.0 1.5 2.0 0.5 1.0 1.5 2.0 0.05 0.1 0.5 1 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