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和有效的载体,公司管理层通过这一载体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外界传递公司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信号。从理论上讲,如果公司管理层提供正面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意见,那么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高,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方红星、金玉娜,2011)。2006年、2008年、2010年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国外学者自SOX方案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Chan et al.,2008;Doyle et al.,2007;Daniel et al.,2008;Altamuro Beatty,2010)。换言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在a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学者们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宁亚平,2004;曾昭灶、李善民,2009;张龙平等,2010;董望、陈汉文,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无关(张国清,2008)。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深市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为解决这一学术争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意愿操纵盈余,通过对会计处理方法与政策的选择等方式,来增加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与否、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会对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包括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行为程度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预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管理层或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抑制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以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此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操纵。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企业内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越好,意味着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操控水平或管理程度),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就相应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真实活动操控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来操控盈余,由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Roychowdhury(2006)从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三个方面度量盈余管理操控水平。销售操控是通过增加收入来操控盈余,如使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加大折扣促销等方式实现,其结果导致公司的实际经营现金流量低于预期值。生产成本操控是通过操控单位产品成本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低于预期值。酌量性费用操控是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等)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预期值。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研究与开发业务、销售业务、生产业务、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控制等多方面,贯穿于运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情况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利用真实活动交易操控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2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
假设2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