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疟原虫检验技术分析报告.ppt

发布:2016-11-19约5千字共8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 A member of the UN forces in East Timor. Presented with high temperature. 红细胞明显涨大 薛氏点明显 成熟环状体粗大 滋养体胞浆有阿米巴样伪足 血片中可见各期的原虫形态 成熟裂殖体约含12-24个裂殖子 间日疟(P. vivax ) 鉴定要点 2. Intermittent fever; arrived from India 2 months ago. 红细胞不涨大或略小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胞浆不活跃呈带状形成熟滋养体呈菊花状,内含6-12个裂殖子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三日疟(P.malariae) 诊断要点 质量好的染色 显微镜下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薄血膜平整,红细胞单层排列 如果血片偏红,说明染液偏酸性 如果血片偏蓝,说明染液偏硷性 外观吉氏染色血片 偏 酸 偏 碱 标 准 配置完吉氏原液时必须过滤除去杂质颗粒,有助于提高镜检质量; 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原液必须临用时稀释,随配随用; 染液的稀释浓度; 染色时间。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用水过酸,可致感染的RBC上的点彩染不出来; 用水过碱,则使薄血膜上的RBC染成灰蓝色,致使R的胞浆难以辨论。 染色稀释用水: PH7.0-7.2清洁水。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固定薄血膜时不要将甲醇触碰到厚血膜; 血膜在制备后应尽量能在当天染色,一般夏天不超过48小时,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效果也差。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疟原虫镜检 ● 疟原虫厚、薄血膜镜检优缺点 ● 疟原虫密度计数方法 ● 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当前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快速发展,但是厚薄血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 代的确诊疟疾的 “金标准” ●显微镜检查是唯一可查到原虫实体并鉴别4种人体疟原虫 原虫镜检---金标准 疟原虫厚、薄血膜镜检优缺点 厚血膜 薄血膜 优点 血量多,面积小,原虫检出率高 经甲醇固定,红细胞完整,原虫形态改变不大,原虫易于辨认 缺点 原虫在干燥过程中皱缩,红细胞消失,原虫变形较大,原虫鉴定困难 血量比厚血膜少许多,但面积是厚血膜的8-10倍。检查费时,原虫检出率较低 用途 用于疟疾病人检查 原虫虫种、虫期鉴定及初学者教学标本 疟原虫密度计算 计算疟原虫密度的三种方法: ●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厚血膜 WHO) 优点:可作为定性和定量分析 ● 半定量计数法 (厚血膜) 优点:方法简便 缺点:只能定性,不宜作为定量分析 ● 红细胞感染密度计算法 (薄血膜)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镜检厚血膜,按视野顺序,记录200个白细胞中的疟原虫数,如果原虫密度较低(200个白细胞中小于100个疟原虫),可增加白细胞,计数500个。 密度单位:原虫数/μl 计算公式:疟原虫数 ÷ 计数的白细胞数 × 患者每微升血白细胞数 = 疟原虫数/μl血。 如果不知患者的白细胞数,则每微升血以8000个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 。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从血膜的左上角开始,横向。 计数1个视野后,每次间隔5个视野,再计数。 厚血膜 × 不需要计数的视野 ● 需要进行白细胞、疟原虫计数的视野 如果该视野无原虫,则计数白细胞数 ● 看到第一个原虫开始计数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方法 白细胞疟原虫计数法 ●例如 计数200 WBC中有135个疟原虫,在不知患 者白细胞数的情况下,以每微升血8 000个白细 胞计数, 由此计算出每微升血液疟原虫密度为: 135(计数的疟原虫数)÷200(计数的白细胞)x 8000(每微升血白细胞数) =5400 / μl 答:该患者的疟原虫密度为5400 / μl。 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粗略地估算出疟原虫密度。此方法将密度分为6级: 1.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 2.全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野不到1个虫,记录“少” 3.平均每个视野1~5个虫,记录“+” 4.平均每个视野6 ~ 10个虫,记录“++” 5.平均每个视野11 ~ 100个虫,记录“+++ ” 6.平均每个视野100个虫以上,记录“++++ ”。 如:Pv R+T++S5G少 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薄影响,只能定性,不宜作定量分析。 半定量计数法 如何确定疟原虫血片为阴性 ● 检查全部厚血膜视野未查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