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实验室检查分析报告.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镜检 疟原虫三要素 核---鲜红色 胞浆---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或黑褐色,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人类四种疟原虫的基本特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疟原虫图谱 间日疟 三日疟 恶性疟 卵形疟 间日疟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间日疟滋养体-大滋养体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多,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间日疟裂殖体 2.1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充满红细胞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通常涨大 薛氏点明显 成熟环状体粗大 滋养体有阿米巴样伪足 可见不同发育期的原虫 间日疟(P. vivax )鉴定要点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 可见数粒,大小不一,红色粗大的茂氏点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飞鸟状” 不带色素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虫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环状体纤细, 红细胞不涨大 一个红细胞内可有几个环状体 环状体内可有2个核 环状体可贴在红细胞边缘 血片中没有其他发育期,通常只有环状体和配子体 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 可出现茂氏点 恶性疟(P.falciparum)鉴定 要点 恶性疟的发育特性 恶性疟原虫由于在发作间歇期,绝大部分疟原虫要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发育,周围血液内仅能发现环状体和配子体。 恶性疟在发作期为最适宜的查血时间。 环状体可呈方形 带状形是特点 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内含6~12个裂殖子 红细胞不涨大,略缩小 有时有西门氏点 三日疟(P.malariae)诊断要点 三日疟原虫 6-12个裂殖子,排列较规则,呈菊花状,疟色素在虫体中央,寄生的红细胞无变化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P. ovale)诊断要点 红细胞略涨大或不变大 红细胞边缘呈车轮状 环状体有时呈现鱼眼状 薛氏点明显 成熟裂殖体类似三日疟原虫,但更粗大 原虫呈卵圆形 薄血膜中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 薄血膜中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 薄血膜 厚血膜 优点 用血量少,红细胞及其内疟原虫的形态保持完整,易识别 用血量较多,镜检范围小,阳性检出率比薄血膜高15-25倍 缺点 耗时多,检出率相对较低。不适用大规模调查 溶血后原虫形态变化大(皱缩、断裂);原虫侧影、重叠;不能借助被寄生红细胞的变化来帮助鉴别。 适用范围 用于原虫虫种鉴定 推荐使用,特别是疟原虫数量少、密度低的情况下;适用大规模调查 厚血膜中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 1. 一般提倡查厚血膜,薄血膜作为原虫虫种的鉴定。 2. 根据疟原虫的三要素来鉴别 (核 胞浆 疟色素 ) 。多数情况只要具备疟原虫三要素中的两个就能加以断定,如只看到疟色素也能断定。 (薄血膜镜检以血膜尾部为主) 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门诊血片至少厚血膜镜检 100 个视野,薄血膜 300 个视野。 疟原虫鉴别提示 疟原虫抗原检测 鉴别诊断 其他血液寄生虫病(丝虫病、锥虫病、巴贝西虫病、附红体病等) 谢谢! * 疟原虫实验室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剑飚600612 背景 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国外称malaria,为意大利文mala(不良)与ari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