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ppt

发布:2015-09-05约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hapter 2 实验动物的控制分类 一、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二)应用 清洁级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较普通级动物健康,又较SPF动物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中可免受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与重复性亦较好。这类动物目前可适用于大多数教学和科研实验,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二)应用 在放射、烧伤等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各种疫苗生产所采用的动物应为SPF级动物。 无菌动物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饲育于隔离系统。用大量抗生素可使普通动物暂时无菌,但这种动物不是无菌动物。因为这种无菌状态只是一时性的,某些残留的细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会在体内增殖,即使体内细菌全部死亡,它们给动物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消除的。例如,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网状内皮系统的活化、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理变化等。因此,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的动物。 (3)免疫系统: 胸腺网状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胞浆内泡状结构和溶酶体少。无菌兔胸腺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其中的张力微丝含量较普通动物明显减少,胸腺和淋巴结处于功能较不活跃状态,脾脏缩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由于无菌动物几乎没有受过抗原刺激,其免疫功能基本上是处于原始状态。 (3)生殖:无菌条件对动物生殖影响不大。大鼠和小鼠因出生后无感染,身体较好。其繁殖力高于普通大小鼠;无菌豚鼠及兔比普通者繁殖力低,可能因盲肠膨大之故。 (4)代谢: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5)营养:无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故易产生这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 (2)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研究: (3)病毒病研究: (4)细菌学研究: (5)真菌感染研究: (6)原虫感染研究: 2.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促进发展无菌动物模型的动机之一。无菌动物血中无特异性抗体,很适合于各种免疫现象的研究,如: (1) 免疫系统功能和机体受感染后感受性改变的关系研究:由于在无菌动物机体内除去了生活的微生物,使无菌动物大大增强了对感染的感受性。如将无菌豚鼠从无菌系统中移到普通动物饲养区,常在几天内死亡,病因经常是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 无菌动物的免疫系统在下列各方面都明显降低: ①特异性抗细菌抗体; ②肺泡巨噬细胞的活力; ③唾液中的溶菌酶和白细胞; ④对内毒素的全身反应等。 (2)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研究: 无菌动物血清中广球蛋白含量下降,球蛋白来源于消化道中死菌刺激。用无抗原性饲料喂无菌动物(如无菌小鼠喂以水溶性低分子化学饲料时),小鼠血清中就可以完全缺乏丙种球蛋白。在无菌小猪中用无抗原性或有限抗原性的饲料时,血清里就可以完全没有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存在。 3.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4.在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5.在老年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6.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7.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8.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9.在宇航学研究中的应用 10.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1.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悉生动物 (一)基本概念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animal with known bacterialflora),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必须饲养于隔离系统。根据植入无菌动物体内菌落数目的不同,悉生动物可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和多菌(polyxenie)动物。 (二)悉生动物的特性 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能合成某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菌,尽管经高压灭菌饲料不能供给足量的维生素,也不会像无菌动物那样发生维生素缺乏症。悉生动物生活力较强,抵抗力明显增强,也易于饲养管理,在有些实验中可作为无菌动物的代用动物。 在免疫学实验中,无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