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160325,final edition).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世纪4Cs 协作 交往 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的实质 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 2.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 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1. 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 2. 实现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 3. 由于核心素养本身包含了探究过程,有可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4. 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5.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 阻碍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的接受性学习; “储蓄式学习”; “输入式学习”(input-output model)。 四种学习 1. 深度学习 2. 非认知学习 3. 跨学科主题学习 4. 连接学习 1. “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deeper learning),是指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2. “非认知学习” 所谓“非认知学习”(noncognitive learning),是指对“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的学习。“非认知技能”包括“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如复杂交往、社会技能、团队工作、文化敏感性、处理差异、等等)、“个人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等)。 “非认知学习”属于社会-情感性学习,它与各种认知性学习紧密相联,但性质不同。种种研究表明,对许多学生而言,“非认知学习”及技能与学术性技能相比,更预示着长久成功。 3. “跨学科主题学习” 所谓“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生成探究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 4. “连接学习” 所谓“连接学习”(linked learning),是指将高中阶段与大学、职业生涯和公民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的学习。这类学习是帮助高中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职业世界和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通过“连接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和发展“大学知识”(college knowledge)、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参与市民生活的能力。 ——William C. Symonds, Robert B. Schwartz and Ronald Ferguson, February 2011. Pathways to Prosperity: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 Report issued by the Pathways to Prosperity Projec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三、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 (一)为什么我国过去的课堂教学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本质观 1. 间接性; 2. 有领导; 3. 有教育性。 由于过度强调了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性、教师教学的“讲授主义倾向”,由此剥夺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创造权利和机会。教学变成了人的异化和奴化过程,知识技能越熟练,人的素养越低。 (二)怎样的教学才是“素养教学”? 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加德纳(Howard Gardner)…… 陶行知—— 教学合一; 教学做合一。 胡适——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素养教学”要义之一:教学即研究 反思“班级授课制”的实质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中国 我国课堂教学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水平(“粗加工”、“大规模”、追求高效、缺乏创造……),亟待根本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课堂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课堂 今日美国教学一瞥 教学即师生合作进行的真实研究 第一,教学是一种关系。 第二,教学是一种探究与创造。 “教学即研究”的范围 1. 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及生活; 2. 教师研究学生的思想,把教学变成学生研究; 3. 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 关键要点:打破传统的知识分工,将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学方式 打破知识的旧式分工:有人创造知识,有人传授知识,有人接受知识。 将专业人员(数学家、科学家、画家、歌唱家、哲学家…;有创造性的工程师、医生、企业家、工人、农民、商人…)的研究方式,转化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