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的策略探究.doc

发布:2018-10-10约1.09万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的策略探究   【摘要】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结合温   州市的实际,对   新市民素质提升现状展开调查,从新市民教育现状和素质提升需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建立   “政府主导型”的新市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培训方式,构   建符合新市民需求的素质提升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形成多方投入的经费筹措   渠道等对策构想,切实做好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工作。   【关键词】成人教育;新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5HJ]   [HT5”SS][HJ2]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   素质提升研究――以温州市为例”,项目编号为2014SCG346   【作者简介】谷小倩(1976―),女,浙江永嘉人,硕士,高级讲师,会计师   ,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非学历培训。   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的城镇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   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①提高到2011年的513%②,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   。2010年2月23日,“三农问题”专家韩俊表示,2011年中国农民工大约有23亿至2   4亿人,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后有4 000多万人。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中   国农民工数量达269亿人,要求融入城镇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70%以上。   针对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近年来有的城市   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   我们称之为新市民。以温州为例,新市民由2005年的276万人增长到目前400多万人,年均   增长率达64%,远超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已接近1∶2   。本文所研究的新市民主要是“村转居”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构成。   一、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战略意义   (一)新市民素质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市民素质的提升一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是满足人的身心健康的需要;三是   满足人的交流、文化、娱乐等社会活动需要。城市化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创造了越来越   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离不   开教育,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升。素质高低是影响新市民在城镇求职、定居、融合、发展的   重要因素。不管他们今后是融入城市生活,还是返乡创业、生活,只要素质得到了提升,当他   们面临新生活选择时,就会增加选择广度、适应速度及融入程度。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   能力。农民市民化不是农民身份的简单转变,农民市民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新生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步向城市的水平靠近。只有加快提升新市民素   质,把新市民塑造成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技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的现代市民,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三)新市民素质提升是推动落实“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重要保证   温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做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定,并将其确定为温州市   “十二五”发展的战略目标。 “幸福温州”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   层面的,实现精神层面的,素质提升是关键。温州作为一个人口导入集中的城市之一,新市   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在城镇迅速扩展和人口迅速流动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特殊群体存在   着素质差异性显著、社区文化生活匮乏、从业技能竞争性差、城市文化的适应性不够等问题   ,成为了温州实现城市社会和谐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关注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科学地开展   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活动将是推动落实“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现状分析   为了摸清温州地区新市民素质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针对新市   民分布集中区域的部分新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准确掌握当前温州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融   入城市的现实状态和实际需求。   (一)新市民素质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选取了瓯海经济开发区,鹿城工业区,温州经济   开发区,双屿中国鞋都,龙沈工业区等5个新市民比较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