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讲 病毒的基本性状- 2.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4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病毒的遗传物质及其特点
遗传物质:DNA 或 RNA
特点:
核酸形式多样;复制方式具多样性
基因数目少,结构较简单;
基因重叠;
有较大的遗传不稳定性。
一、基因突变
★突变:病毒基因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基因组突变的方式: 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
如: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重组 (recombination)
两个病毒基因组间核酸序列互换、组合的过程。
重配(reassortment)
在分节段的病毒基因组之间,两个病毒株可通过基因片
断的交换使子代基因组发生突变的过程。
★重组与重配可导致基因复活:
交叉复活(crossing reactivation)活病毒与灭活病毒间。
多重复活(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两个或多个灭活病毒间。
三、基因整合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整合
D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溶原性噬菌体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
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由于病毒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使一种不
能增殖的病毒增殖,或两病毒的增殖均有增加的现象。
缺陷病毒
辅助病毒
缺陷病毒
2.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产生的子代病毒有时含有双方或另
一方亲代病毒的衣壳或包膜成分,但其基因组不变。
核 壳 转 移
生物合成
组装
21.5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 (inactivation):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体,受到物理、化学因素作用后,
会失去感染性,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颗粒。
★灭活的病毒仍可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性、血凝集细胞
融合等特性。
物理因素
(1)温度:
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病毒标本的保存应尽快低温冷冻。
#在-80℃和液氮(-196℃)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持数月至数年;
#在50-60℃ 30min,100℃数秒钟,多数病毒可被灭活。
(2)pH: 多数病毒在pH 5-9范围内稳定,强酸、强碱条件下可
被灭活。
(3)射线: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都能灭活病毒。
光复活现象:
化学因素
(1)脂溶剂:使包膜病毒的包膜破坏溶解,病毒失去吸
附能力而灭活。如乙醚、阴离子去污剂等。
(2)酚类:导致蛋白变性。如苯酚、来苏尔等。
(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导致蛋白变性。
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
(4)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
中草药对病毒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