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届高三作文训练4和点评正反观点共6篇.doc

发布:2017-03-22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作文训练4及点评 正反观点共6篇 作者 鲁东 来源 鲁东语文工作室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 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 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 学习在己,岂能为铜臭缠缚 高三(3)班 王安芝 近日,某校将奖学金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外加一本荣誉证书,并把取消的金额转到了“扶贫助学金”的总额转到账户上。舆论对此褒贬皆具,而我赞成该校的做法,学习在己,岂能为铜臭缠缚。(引述材料+观点)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将奖学金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可以是学生更专注于学习而非所获奖学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金钱观,从而“完成他的人格”。此举可谓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虽说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是一股逆流,但不少学生会为此受益匪浅。(名言引用恰当) 其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还能使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减轻过重的负担,这是校方对寒门子弟的“人文关怀”,这种利人利己的措施,何乐而不为呢?(换角度论证分析) 有的同学认为“奖学金才1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或许他们认为,高额的奖学金会给他们带来动力,使自身更有耐心和毅力刻苦学习。但这样的言论和想法暴露出来的是“拼搏为钱”这样肤浅荒唐的学习目的,周恩来先生在年少时曾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自身的努力,周恩来先生终成一代伟人,“为了发财而读书”、“为了当官而读书”这样的读书目的要远劣于“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祖国的崛起而读书”。而在此背后更深层原因恐怕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和人心的浮躁。要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在与会用大脑思考,对所存在的环境有求知的欲望。但在这个日益浮躁的世风下,连求知的欲望都被功利心所淹灭。(预设反方,分析原因) 作为学生竟大言不惭的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一个读书人的悲哀!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与外界物质条件无关”的观点。对于动力容易丧失的问题,我们不妨用另一种角度看问题,尽一己之力扶贫助学不也一样可以是学习的动力吗? 莱根谭》有言:“世人为荣利所缠缚,动曰尘世苦海……”而学习被铜臭缠缚,则会背离初心,学而无获。学习在己,莫为铜臭所缠缚。(归纳重申论点) 总评 本文可谓是高中作文要求的“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名篇,表达了“学习在己,莫背离初心”的意思。 信手拈来的援引能力,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高妙意境的营造,表现了作者不同凡响的才情。如此佳作,当与众共享! (指导教师:鲁东) 例文二: 以利为辅,奋力拼搏 高三(3)班 符一帆 近日,某校将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该事在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此我想向校长建言,奖学金的取消实为不妥之举,奖学金存在的意义本身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非学生学习的目标。以利为辅,奋力拼搏从来都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值得赞赏的学习态度。(材料+立场+论点) 动力与目标,乍一听起来二者似乎并无不同之处,实则不然,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我们尽力之后特别想要实现的愿望,也正因如此,遭受挫败之后我们会沮丧、会悲伤。但奖学金果真是这样的“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包括你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对于奖学金并没有极其强烈、非得不可的欲望。我们会因为奖学金的存在而拼搏与奋斗,但我们不会因没能拿到奖学金而感到痛苦或懊悔。而这,才真正体现了设立奖学金的意义所在。(分析有条理) “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这是该校一名学生的原话。我们固然会抨击他意志薄弱、不思进取,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该名学生一样持相同想法的定然不在少数,这些学生中或许就存在着对学习存抱疑虑,时不时便摆出一副“读书无用论”的反智主义面孔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奖学金的设立恰恰证明了社会大思潮对于学习一门专业知识的重视与推崇。因此,如果奖学金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奖励,可有可无,那么中国高校的学风只怕要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崩摧了。(预设反驳,并分析原因一) 或许有人认为,取消奖学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