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文学史资料.doc

发布:2017-02-06约1.48万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代文学 绪论 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 1.唐代文学的繁荣首先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等多种文体的全面繁荣。 2、作者众多,大师辈出。 《全唐诗》记载诗人多达两千二百多人。 《全唐文》载作者3035人。 唐传奇现在流传下来的共有二百二三十余种。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唐代文学繁荣的外部原因: (1)强盛的国力与繁荣的社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唐王朝统治者的出身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喜好。 (3)以诗赋取士为主科举制度的实行,为文坛注入了取之不尽的新鲜血液。 (4)多种文化艺术的互相促进,创造了繁荣的唐代文学。 (5)唐代文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漫游、幕府生活、隐居、读书山林、及贬谪等都对于唐代文学起了很大的影响。 (6)儒、释、道三教合流,对于文学有深刻的影响。 2、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唐代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积累,就没有唐代文学的繁荣。 诗歌 初唐: 初唐四杰对唐文学的贡献: 诗歌基调的初建。 (基本基调:昂扬乐观) 诗歌题材的开拓。 (王勃一改送别诗的伤愁,卢照邻《长安古意》宫体诗理性。) (四人皆为寒族科举入仕,在诗歌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诗歌内容题材由之前的宫廷苑囿扩展到祖国江山。) 诗歌体式的发展。 (律化到古诗) (王勃、杨炯长于五律,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体诗) 诗歌风格的形成。 (个性化增强) 二、沈佺期,宋之问:律诗的定型(五律到七律) (二人在四声八律的基础上加:)“四声二元化”(即简化为平仄二声)和“粘对律”(亦称“粘对规则”) (此为书上的补充内容,理解即可: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具体要求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此为书上补充内容: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此为书上补充内容,需知律诗定型是由五言到七言:在五言律趋于定型之后,杜(审言)、李(峤)、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三、陈子昂(诗歌创作体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1.两个复古口号的提出:“风雅兴寄”、“汉魏风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复古倾向的代表作(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感遇诗》38首。 盛唐: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出现的以创作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群体,他们融合了六朝田园诗、山水诗两大诗歌类型,创造出静逸明透的诗歌境界,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故称“王孟诗派”。 王维:“诗中有画”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歌艺术特点:(1)“诗中有画” 如《使至塞上》《鸟鸣》(2)“诗中有禅” 如《鹿柴》(3)淡泊的意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盛唐山水田园诗形成的原因:1、隐逸之风的盛行。2、佛教的盛行。*)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时出现的以创作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群体,他们创造出慷慨奇伟的诗歌境界,其中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故称“高岑诗派”。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适的边塞诗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尚理重质,悲凉慷慨的风格。主要以写实为主。 岑参的边塞诗诗尚奇,洋溢着较浓重的浪漫气息。 (*高适:字达夫、仲武,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边塞诗歌的艺术特点:(1)高适写作边塞诗多采用歌行体以及五言古诗,因为这些诗篇辐可长可短,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2)高适的诗将边塞的见闻、观察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