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要点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丝 下丝 尺间隔 视距测量的原理 视距测量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望远镜内的视距装置配合视距尺,根据光学和三角学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h G Q M n F D f ? p m g A B i 1、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原理 取 则: 由 1.视距测量的观测原理 视线应与视距尺垂直, 下丝在标尺读数为B, 上丝在标尺读数为A, 尺上A B 的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 n=b-a (下丝-上丝) D=Cn(下丝-上丝) C=100(常数) G/ M/ n/ 2、视线倾斜时视距测量原理 D p A B i ? ? ? D/ h n 2.视准轴水平时 (视线水平时)两点间距离计算公式 则D=Cn=100n 3.视线水平时两点的高差计算公式 A.B 两点的高差:h=i-L i——仪器的横轴至桩顶距离即仪器高 L——十字丝中心在标尺上的读数 4、视线水平时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B点的高程:HB=HA+h=HA+i-L 三、视距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 1.视距测量的误差 读数误差 垂直折光影响 视距尺倾斜误差 视距乘常数K,视距尺分划误差, 竖直角观测的误差,风力抖动误差 钢尺量距 不方便,精度? 受地形限制 视距测距 方便,精度? 不受地形限制 光电测距 精度高,测程长, 操作简便,适于野外测量 4-3 光电测距 A B D D= *c / 2 由于直接测时间的精度只有10 秒,所以测距精度受到限制。现多采用“相位法”间接测定时间。 -8 一、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 往程 D 返程 D 若已知相位 ,则时间为: 二、相位式光电测距仪 距离: 而: 取 ,则距离可表示为: 称为光尺长度。 因此,要测定距离D,必须确定整尺数 和余尺数 。 二、测距仪的使用 各型号的大致相同,主要有照准头、控制器、反光镜等组成。 三、测量距离的步骤 ①将测距仪和反射镜分别安置在测段两点上。 ②望远镜瞄准反光镜相应位置,反射镜面与入射光线垂直。 ③打开开关,检查光电信号的强弱,合乎要求后开始测距。 ④记录若干次读数,为一测回。并记录大气温度和气压。 一、测距仪的构造 各型号的大致相同,主要有照准头、控制器、反光镜等组成。 三、测量距离的步骤 ①将测距仪和反射镜分别安置在测段两点上。 ②望远镜瞄准反光镜相应位置,反射镜面与入射光线垂直。 ③打开开关,检查光电信号的强弱,合乎要求后开始测距。 ④记录若干次读数,为一测回。并记录大气温度和气压。 二、测距仪的构造 三、观电测距成果的整理 1、测的是斜距 2、加 测距仪常数改正 3、气象改正 4、改正后的斜距和平距、高差计算 四、光电测距仪的误差 误差来源: 调制频率误差:通过检测测距仪的常数对距离进行改正。 气象参数误差:温度差1OC将对于1km的距离产生1mm的误差。 仪器对中误差:不能大于2mm。 测相误差:应离开电磁场的干扰。 五、光电测距仪的精度 光电测距仪的精度的表示方法: 根据以上对光电测距误差来源的分析,知道有一部分误差(例如测相误差等)对测距的影响与距离的长短无关,称为常误差(固定误差),表示为a,而另一部分误差(例如气象参数测定误差等)对测距的影响与斜距的长度S成正比,称为比例误差,其比例数为b。因此,光电测距的中误差ms(又称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以下式表示: ms =±(a+bS) 上式中,比例系数b一般以百万分率表示,即b的单位为mm/km。例如,表4-7中所列举的各种距测仪的测距中误差为±(5mm+5ppm),即相当于上式中a=5mm,b=5mm/km,此时,S的单位为km。 六、光电测距的注意事项 1、搬运仪器注意 2、阳光强烈应打伞 3、不宜在变压器、高压线附近设站 4、高温不能作业 4-4 三角高程测量 在山地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用水准测量方法,由于设站次数多,速度慢,此时应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两点高差,在利用附近水准点来推算高程。 优点:在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过程中,同时测定其高程与水准测量相比能一次测定距离较远或高差较大两点间的高差。 一、原理 是根据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或倾斜距离和竖角,应用三角学的公式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大地水准面 HA i Ssina S l h HB D A B M a 二、 计算公式 测斜距 h=Ssinα+i-L 测平距 则B点的高程为 三、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步骤 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步骤: 1.?? 安置仪器于测站上,量取仪器高,觇标高,读至0.5cm,用小钢尺丈量,量取两次的结果之差不超过1cm时,取平均值后取至cm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