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修改.doc
章节名称
填空
单选
名词
解释
简答
计算
合计
第四章距离测量
20
25
5
10
10
70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一.填空题
1、丈量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2、用平量法丈量距离的三个基本要求是尺子要拉平、标杆要立直且定线要直、对点投点和读数要准确。
3、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总是偏大。
4、距离测量方法有钢尺量距、视距测量、电磁波测距、GPS测量。
5、对于一般钢尺量距,拉力误差不超过±100N时,可以忽略拉力误差对距离的影响。
6、丈量基线边长应进行的三项改正计算是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
7、在用钢尺量距时,通常用标杆来标定直线的位置,该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8、钢尺量距的误差主要来源有尺长误差、温度误差、拉力误差、定线误差、尺子不水平、垂曲和反曲误差、丈量误差等。
9、钢尺精密量距时,通常要在丈量数据上加3项改正。
10、当钢尺的实际长度大于于名义长度时,丈量结果偏小。
11、普通视距测量的精度通常为1/300至1/200。
12、在目前的测量工作中,要求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最高约为1/40000。
13、经纬仪十字丝分划板上丝和下丝的作用是测量视距。
14、水准仪、经纬仪或全站仪的圆水准器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几何关系为相互垂直。
15、距离丈量是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精度的,该误差是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来表示。
16、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的公式为SKIPIF10。
17、对某边往、返观测,得观测值分别为87.213m和87.226m。则观测结果为87.220m,相对误差为?1/6700。
18、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500。
19、用钢尺在平坦地面上丈量AB、CD两段距离,AB往测为476.40m,返测为476.30m;CD往测为126.33m,返测为126.3m,则AB比CD丈量精度要高。
20、对线段AB进行往返丈量,两次丈量结果为149.975m和150.025m,则AB的长度=150m,相对精度=1/3000。
21、有一把已检定过的钢尺,其尺长方程式为lt=30-0.003+0.000012(t-20°)×30m,现在气温为28℃,此时钢尺实长为30m。
22、用尺长方程式为lt=30-0.0024+0.0000125×30×(t-20℃)m的钢尺丈量某段距离,量得结果为121.4090m,丈量时温度为28℃,则尺长改正为-0.0097m。
23、确定直线方向的工作称为直线定向,用目估法或经纬仪法把许多点标定在某一已知直线上的工作为直线定线。
24、视距乘常数K通常取100。
25、钢尺量距最基本的要求是“平、直、准”。
26、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总是偏大。
27、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的公式为D=D+△L?d+△L?t?+△L?h。
28、距离丈量是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精度的,该误差是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来表示。
29、衡量距离测量的精度是用相对误差。
30、丈量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二.单选题
1、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B)。
A.斜线距离B.水平距离C.折线距离D.坐标差值
2、用钢尺进行一般方法量距,其测量精度一般能达到(C)。
A.1/10—1/50B.1/200—1/300C1/1000—1/5000D.1/10000—1/40000
3、在测量学中,距离测量的常用方法有钢尺量距、电磁波测距和(A)测距。
A.普通视距法B.经纬仪法C.水准仪法D.罗盘仪法
4、为方便钢尺量距工作,有时要将直线分成几段进行丈量,这种把多根标杆标定在直线上的工作,称为(B)。
A.定向B.定线C.定段D.定标
5、用钢尺采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距离时,通常(D)。
A.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
B.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
C.需要先定出一点,然后进行归化
D.不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
6、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B)。
A.往返较差B.相对误差C.闭合差D.中误差
7、往返丈量一段距离,SKIPIF10=184.480m,往返距离之差为+0.04m,问其精度为(D)。
A.0.00022B.4/18448C.2.2×10-4D.1/4612
8、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