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备.ppt

发布:2017-04-07约3.34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没把握的字,圈出来。 2、对照下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圈出有疑问的词句。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读准字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gé) (bì) 1、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提出自己在翻译时有疑问的词句,仍然不会的写在白板上。 2、解决白板上的问题 3、翻译课文 试着整理本课 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 辟、辩、得、与 乡、曾、衡、拂 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一字多义(书后:为、行、得、间、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发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 小组合作 1.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作者列举事例想说明什么? ③第二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这一段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④第三段论证了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组内交流:求优 3.小组汇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论点的? 深入研读 1.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发”,“ 举”:成为贤相或人才 出身贫贱 饱受磨难 终有所为 2.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六个事例是不是太多了?作者列举事例想说明什么? 不多,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名人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通过这些事例说明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先论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 即: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提出治理国家论断 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小结 本文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1.列举6个事例说明受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2.从正面论述饱受磨练的好处——担当大任 3.从反面论述不受磨练的危害——国恒亡 4.总结全文,亮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正面 国家 反面 客观 个别 主观 一般 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温馨提示: 注意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点明论点 注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还能说出哪些名言或名人的事例。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