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7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史料二 20世纪内地流传的歌谣 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 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哪一政策有关?为什么都会出现“全民”参与的情况? 提示:政策:“大跃进”和改革开放。 全民炼钢原因: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全民经商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思想的解放;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图·识史] 识图1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图1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商业。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识图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解图2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提示: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经济;正确处理好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高考·研究] 命题规律 (1)题型考查: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考查了选择题,2009年则以第40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基础知识类考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60年代初左倾错误的纠正成为近几年的常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2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问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3题则考查了60年代初对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成果。 (3)评价、分析类考查:2009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第40题通过材料分析概括“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命题预测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探索与创新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和建国初的农业政策一直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同时注意分析比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高考选择题·仿真练 1.(2016·广东肇庆二模)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解析 题目中说的是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这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故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出现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将要完成,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湖北荆州一模)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 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解析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主要涉及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有制的调整,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上山下乡运动是鼓励知识青年扶持农村和边远地区,故B项错误;据材料“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 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可知是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主线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 [知识·连线] [思维诊断] 1.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提示: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2.有人说:“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权和产品分配权交给农民,它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 3.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是在哪一年?为什么? 提示:1984年。原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即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史论·归纳]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