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东西方文化战导火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9 东西方文化战导火索
中国威胁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顶峰
利益冲突与文化冲突
“持剑经商”所遇文化对抗
传媒战、文艺战一触即发
文/马国津
许
多年前,当人们提及007系列电影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提到它诞生的背景——冷战时期。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再次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而,亚洲人对西方世界的渴求也就源于此。经过了2008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同样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面对09年的世界经济低谷,中国所起到的作用确实不可或缺。但是,在西方眼中,“中国”这个语汇具有着威胁、人口众多、民主匮乏、廉价等附加含义。19世纪法国作家,文化种族主义神学家厄内斯特·勒南是这样评价中国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被赋予了一些与生俱来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们成了特别的民族。他们灵巧,顺从,善于仿制别人发明出来的东西并达到几乎相同的品质,但是缺乏想象力……针对这样的民族,西方采取了很多手段,或许,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美—欧这样的关系角力将超越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而渗透到文化产业当中……
新的“冷战”,一触即发。
世界环境下的“威胁”
东西方的对抗,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延续自己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作为这一矛盾的最佳载体应当可以回答美国社会的所有幻觉,这一点人们在1999年乔治·W·布什的选战中就已经预感到了。其中包括:“由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信仰无神论中国政府是宗教自由的敌人,是失败的疯狂和残忍镇压政策的倡导者。”—— 1999年11月19日乔治·布什的讲话。到目前为止,尽管华盛顿作了各种努力试图寻找一个可信的、长久的敌人,譬如伊斯兰恐怖主义,但尝试还是失败了。
“当大多数西方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中国的太阳已经升了起来。”这句话在我看来并不使用与当下的中国人。事实上,中国的长足发展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尺,有评论甚至称,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山寨:4、50年代山寨苏联,改革开放初期山寨50年代的日本,80年代又在经济、政治体制上逐步山寨欧洲、韩国、美国……看到这样一个善于吸收的文明目前也在吃着垃圾食品,看着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多地与西方相同的时候,西方国家率先展开了舆论攻势:中国是一个具有威胁的国家。
不难理解,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些利益集团之口,谁都想不到大喊“中国威胁论”能让国际金融炒家“狙击”越南,也能让中国国内的大米;猪肉猛涨,更想不到这与之前的能源价格战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给中国更多的公平的机会,还是用“威胁论”来限制它的发展?显然后者是聪明人的选择。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文化格局
在经济危机农工商链条逐渐被瓦解的时候,也就是防火墙起了作用的时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都会向成熟迈一步。同样,经济复苏就意味着文化复苏,09年的奥斯卡奖以美国电影市场发言人的身份逆市而上,突破了经济衰退的大流,其原因不出意外是以下3个:1,经过为期一年的编剧罢工,结束了美国电影界不景气的局面;2,经济衰退未深入地触及社会本质,从而难以用消极地势态影响电影行业;3,由于文化逆潮现象的存在,产生大量描写素材和艺术情绪。
在经济复苏时期,抓住机遇的一方往往能在今后数十年获得优势,大萧条后的德国(二战爆发的基础即德国在萧条期后因快速复苏而取得的大量积累)在文化、教育、经济、军事上的发展势头上都有所获得,其国家根基原因是无法被忽略的,但萧条时期其所表现出的“逆潮”现象实在叫人为之惊叹,影片《意志的胜利》虽有纳粹引导倾向,不过可以从中清晰地观测到当时德国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
前车之鉴乃后事之师,欧洲及美国自然会对在萧条后大量发展的国家加以限制。朝鲜发射卫星引起的国际反响已经很明确了,中国发展自己的经济与文化,注重哪个方向,用什么样的方式,程度如何等都是当前应当考虑的问题。
欧洲国家以其文化根基支撑着并且发展着当今的文化产业,其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呈现稳健而不懈的态势,应该没有什么过多的政府手段。
美国文化产业较之欧洲手段更加多元,现代和充满活力,美国文化产业中,偏“硬实力”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许多国内的学者愿意将其理解为“和平演变”。事实上,美国将文化作为武器在历史上也是有章可循的,针对这一手段,国内学者提出了“文化对冲”的概念,即软实力的对抗。
持剑经商?
“不仅仅是航空母舰的问题。最近老有人问我:中国要不要造航空母舰?我没正面回答,先请他们用简单的话告诉我航空母舰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人无法答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更是一个对问题本质认识的问题。后来我就说,航空母舰就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一直信奉和坚持的‘持剑经商’原则中的‘剑’。”——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中对持剑经商的描述。在中国依靠制造业为自己的经济创收的时候,对外也在抒发着自己的一些东西。有人说,在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大国的。我也在观察东西方差异的时候发现中国软硬实力发展严重不对称,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