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的设计和文化东西方交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海外滩美术馆位处前身为上海博物院之遗址,其部份建筑被保留,并由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为原址进行复修及建筑设计。美术馆锐意发展为当代艺术之推广与交流的国际级平台 陈幼坚为香港机管局和香港国际机场设计的标识,表达出动感、活力和壮志。新设计以一连绵笔划勾划出机场宏伟建设的精髓,充分表达了香港机管局“未来机场,今天展现”的理想。 主讲:张亚菲 引言 文化派生的信息,对于以广大消费者为目标的市场效应和视觉传达,究竟具有多大的影响性?将文化作为传播者加以利用,是否具备成功“打入”不同市场的竞争力,而又毋需疏离大部分对其文化模式并不熟悉的人群?在这里我们并不会提供能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的大量信息。但是能够看到并思考的,是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如何能够帮助拓宽其创意领域,并因此把我们业已熟悉或全新的视觉图像,作为推动信息传达的媒介,周密准确、创新的表达出来。 当然以观众的人士来说,用这样一种方式处理这些太过熟悉或者太多局限性的图像不能不说会非常棘手。但是,陈幼坚却能切实有效地将文化运用到他所谓“东西方交汇”的视觉传达方法中,并且这一文化也形成为他整个创意流程的中心点。陈幼坚的设计领域之宽广,就如同霓虹灯能照亮香港每个角落一样。他在日本创办茶室;为上海外滩的餐厅、精品店、俱乐部会所等做内部设计(包括为他们做标识设计);为北京2008奥运会设计系列海报;为自己的陈幼坚创意公司创作(公司于1990年注册);以及开发名为“Chan Tea”的饮料。他也曾出现在国内电视台的广告中,以“茶艺大师”的身份为日本的麒麟饮料公司做商业宣传。 可口可乐公司挑选了陈幼坚,请他根据传统的中国字体为其享誉全球的标识设计一个新版本,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产品推广。这个新的标识于2003年,在利用明星大张旗鼓的造势之后被投入使用。其字体的形式结构,成功的融合了传统中国文字的细节,以及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别,当然,也保留了原先标识的特色。这一意义特殊的案例,展现了30多年来陈幼坚在图形设计和广告方面的天赋和能力,证明了他作为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设计师的能力。 为可口可乐创作新标识的难点所在,将会在本章的讨论中展开,同时也重点介绍陈幼坚的创意流程,以此证实他在错综复杂、不断更新淘汰的平面设计中的领袖地位,以及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视觉交流者所起的作用。 设计师:陈幼坚 一、分析和总结 陈幼坚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母于1950年从大陆移民到当时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父亲起初以在街边卖水果为生,并最终存够钱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这就是这位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的平凡出身。他从未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正规训练,只参加了短期的夜校学习,是一名自学成才的设计师。虽然中学时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和科学知识上,但是他在十几岁的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对视觉艺术产生了兴趣,陈幼坚对设计的渴望,对亲手创作作品的兴趣,应归结为他父亲对他的影响。他们家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大多数是由他父亲亲手制作的,他曾用装水果的空木箱来制作桌、椅、板凳等家具。 陈幼坚总是充满自豪,并能详尽地回忆起他父亲在其“创作”中所投入的精力以及非凡的创意。他经常拆掉那些装水果的木箱,把它们做成桌子和凳子,并重新上漆,用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加以美化加工,供家庭使用。陈幼坚视之为自己早期对设计产生兴趣的直接关联。他本人对设计的追求与渴望,是由一位最棒的培育者,在最肥沃的土壤里种植培养起来的,那就是一位父亲对于儿子的影响。 香港(或者被称为H.K),正如其市民所指,是世界贸易、金融和制造业中心,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东西方在诸多文化和商业前沿领域的交汇点。香港,这个城市一如既往是欣欣向荣、充满强烈对比的,极端的贫与富的差距都不过是毗邻一个店面的距离。这个城市相当稠密,想要驾车穿越拥挤的街道,简直是一种挑战。而能与如此大量的人口相媲美的,唯有随处可见的霓虹灯、广告牌,和宣传促销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他们渗透进整个城市的风景中。 自1997年从英国统治 ( 追溯到1841年)平稳过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主权,香港以“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履行职能,它仍保留着其特有的商业模式。这一协议在20年前由中英两国共同签署。“一国两制”这个香港现行的制度,将在香港继续实行。到那时它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称参与者。 香港西部市场 西方对香港的影响——从精致独到的、带有像普拉达(Prada)、古奇(Gucci)这类设计师标签的穿衣风格,到当代电影、音乐、艺术和建筑,都如同其拥挤的街道一样闻名遐迩。这个城市中各种对比风格的混搭,霓虹灯、路标、灯柱所组成的环境氛围,使陈幼坚对于东西方融合交汇的设计敏感得以开花结果。而表现这种融合的最佳个例之一,就是影片《花样年华》。该片于2002年在美国以“In The M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