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史概论重点现代汉语史概论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汉语史概论2011N
第一章 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史
第一节 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起止时间问题
以往的观点:
1.“1501”说
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是石毓智,他在他的《汉语语法化历程》里说,他的汉语史阶段的划分是对孙朝奋及Peyraube等人的观点的改造而来的:
古代汉语 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
中古汉语 公元前199年——公元900年
早期现代汉语 公元901年——公元1500年
现代汉语 公元1501年——现在
这种分期方法是以语法为考察对象和标准提出来的,理由主要是:10世纪到15世纪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在这个时期都已经形成或是得到完善发展:体标记系统“着、了、过”的建立、动词重叠形式的出现、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把”字句的繁荣、新话题结构的形成、动词拷贝结构的萌芽、谓语动词结构的有界化、时间词和介词短语的重新分布、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的大批语法化、复数标记“们”的出现等等,而一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法形式如可分离式动补组合、曲折使成式、多动共宾结构等,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补结构的建立造成的。
2.“明末清初”说
胡明扬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谈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只能以口语为主要依据,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虽然是在“五四”以后,但是在口语里,早在“五四”以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基本词汇系统,比如代词“我、你、他”和“这、那”在早期的白话文里就已经出现,最晚也是在17世纪就全部代替了“吾(予)、尔(汝)、彼此”等;二是助词系统,“呢、吗、吧、的、了”等完全取代了“之、乎、者、也”,而这大约也是在17世纪;三是语音系统,大概到17世纪,入声完全消失,闭口韵母-m也消失,并且产生了大量的卷舌音。
入声
有入声的方言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入声后带有塞音韵尾,读音短促,如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入声后面都带有塞音韵尾[p][t][k];而闽北方言里把这三个韵尾合并为[k],吴方言又都收读为喉塞音[?];而闽南方言则有[p][t][k][?]四种入声韵尾。
一种是入声后面不带塞音韵尾,读音也不短促,如长沙话。
3.“清末”说
蒋骥骋提出过这种观点,但没有展开论述,理由不得而知。
4.“五四”说
这是赞同人数最多的一种观点,如王力、吕叔湘、张寿康、向熹、孙常叙、胡裕树、邢福义等。邢福义认为,作为历史概念,可以认为“现代汉语”的形成和确立是在五四时期,重要的标志是:第一,1920年2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新式标点符号。这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一件大事情。因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而新式标点符号是为适应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需要而制定的。这件事情说明,现代汉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二,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1921年3月,又训令全国各省:凡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相应酌减国文钟点,加授国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教学,从此在中小学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这是一个转折点,是划时代的变化,对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1949”说
就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现代汉语的最终形成时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邢公畹和张静。邢公畹认为:“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的来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语形式形成的年代很难确定。明清时代就有了‘官话’,18世纪初,清朝政府还命令在福建、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辛亥革命以后,‘官话’的名称被‘普通话’和‘国语’所代替。‘国语统一’曾作为政令来推行。五四运动‘废文言、兴白话’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但是直到1949年以后白话文才完全取代了文言。”张静说得更为明白:“汉民族共同语,是经过许多时代逐渐形成的/……唐代以后,尤其是‘无四’运动哟后的书面语就是白话了。这也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定准备了条件。而更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全部历史条件。”
6.模糊说
即可以避免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界限或作相关的表述或说法。比如邵敬敏先生认为“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书面形式的白话和口头形式的官话)就合二为一,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的说法基本与此相同。
二、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在阐述我们的观点之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