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知识点.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哲学精粹中国哲学部分复习知识点哲学研究的内容:从基本问题来讲,可将其归为这样三对: 人—自然(天与人); 精神—物质(心与物); 社会—个人(群与己)。《周易》与《易经》的区别和联系:《易经》有两层涵义:第一,“古易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第二,孔子研究《周易》后,后人将《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也称“十翼”。“阴阳”——《易经》中的关键词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易经》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儒家哲学思想:“仁”社会体系个人行为——“仁”思想的核心涵义: 其一,仁者爱人。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 其三,仁是推己及人。 其四,仁就是人。 孟子的人性论——“人性善”说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的本性中有种种善的成份。人本性中的“善”的成份——“四端”:仁义礼智荀子的人性论——“人性恶”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荀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依靠“礼”来约束和限制自己的欲望,除去恶端,这样才能达到“善”。“教养的哲学”墨子的“耳目之实”认识论思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三表”墨子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兼爱(爱无差等,爱远施周遍)“兼爱”的政治主张:非攻、尚贤“兼爱”的社会生活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道家思想三个阶段:1、道家思想之萌芽——杨朱2、道家思想之确立——老子3、道家思想之发展——庄子老子“道”的哲学性质:1、道为“万物之宗”的本体论思想 :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有”皆生于“无”。2、“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和原理: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3、“道”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无为而无不为。 韩非子“法”的思想包括“法”、“术”、“势”三者合一。“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韩非子的用人之术——“二柄”:“厚赏重罚” 中国道教哲学思想:“生道合一”的人生观:“重人贵生”“天人合一”“以德养生”中国佛教的哲学思想:1、僧肇的“非空非有”的“不真空论”2、慧能的“万法唯心”的“心性论” 两汉经学的含义:所谓经学广义上讲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学问的统称。经学狭义上讲就是汉代时期儒学的制度化 。董仲舒哲学思想核心:“崇天”“天”一是指有意志的天神,即具有人格化的最高统治力的体现。“天”二是人内心的一种终极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天止人继”“止”——人善的本质是“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继”——是继承,继续之义,“继之则善,不继则不善”,指“性善”乃“人之所继天而成之外”。人性的“善质”到“性善”,关键在于一个“继”字。“魏晋风度”魏晋风度(风流)体现的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对自然追求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魏晋玄学的哲学主题: 玄学的哲学主题是“崇无为本 ”,玄学强调“无”就是万物包括人存在的本质。魏晋玄学的哲学方法:辨名析理:“名”是指名称,一个名称是语言上表达了一个事物的概念,概念的内涵指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概念的内涵称为“理”。“辨明析理”是就一个名称分析它所表示的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