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三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一、什么是美
西方:
毕达哥拉斯 美是和谐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美是难的
亚里士多德 美是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中世纪 美是完善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 美是快感
狄德罗 美在关系
康德 美是合目的性的形式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克罗齐 美是成功的表现
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图、普罗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
唯物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 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唯心主义路线:
柏拉图: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这种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这种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所谓“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却要依赖这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的。
普罗丁:从比例、对称中见出的美,原因并不在于比例、对称,“物体之所以美,由于它分有了来自神的理性”。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从质、量、关系和方式等四方面规定美的本质。他并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本身,相反,只有当这种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理解力),引起它们的和谐活动,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它才是美的。
黑格尔:从彻底唯心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系统地、详细地论证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
叔本华:在审美里,对象成为意志客观化的理念,主体成为无意志的纯粹认知,主客体合而为一,对象也就成为美了。
克罗齐: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将美的本质说成是心灵的表象,亦即心灵能动地作用于质料以获得直觉即表现的结果。
唯物主义路线: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狄德罗:提出了“美是关系”的论点。美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客观关系,是不依存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
柏克:从对人们的审美感受的生理学的解释出发,认为“美大半是借助于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这种品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引起神经、筋肉的松弛舒畅,而获得愉快感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理解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中国
孔子 “里仁为美 ”
孟子 “充实之谓美”
荀子 “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
老庄 “无为而无不为”是美
李泽厚 “美是自由的形式”
高尔泰 “美是自由的象征”
蒋孔阳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大致归纳为三种:
一、美的主观论
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或者归结为客观理想、绝对精神,或者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
代表人物有休谟、费希特、黑格尔、克罗齐等。
休谟说:美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想要确定实在的甜与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美的主观论立足点是错误的:
1、主观论颠倒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来代替美,用审美情趣来取代美的事物,用审美经验来代替美的属性,这是不科学的。
2、主观论颠倒了物与心的关系,把美看成是心的产物,这就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二、美的客观论
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着重在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性能或属性。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蔡仪等。
美学家乔德在《美的客观性》这部著作中打了一个形象性的比喻:即使地球上的人死得一个不剩,拉斐尔的名画《西斯廷圣母》,也不会改变。即使没有人静观它,它的存在总比一个无人静观的臭水坑要好。
三、美是关系论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