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分析.doc

发布:2018-05-23约4.6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分析-社会科学论文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分析 孙建军 (辽东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摘 要:中西方比较和分析文化中两种不同文化在称呼语、问候语、赞誉与谦逊语、致谢与道歉语几方面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可引起跨文化交际双方对于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重视,尽可能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63-02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语用视域下英语学习者文化意识提升研究”(2013q024) 礼貌是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一种行为规范。因此,礼貌具有文化特征。同时,礼貌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意义上被阐释为说话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以此来建立、维护或者提升交际双方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礼貌原则都普遍存在且具有相似的社交功能。然而,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礼貌原则也因受到所在的特定文化的制约而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本文对中西方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找出差异。 一、中西方礼貌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关于礼貌原则的概述要从1967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开始。他指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会话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尤其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4方面: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后来Grice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针对这一现象,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交际中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并将其划分为6个范畴:得体准则: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尽量让别人多收益;慷慨准则: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中国,顾曰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称呼准则: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原则选取适切的称呼称谓对方;文雅准则:择雅言,弃秽语,多委婉,少直言;求同准则:说者和听者在各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德言行准则: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具体语用差异 (一)称呼语 称呼语体现了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认定,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社会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语,而西方国家趋向于对等式的称呼语。中国人一直以来严格遵守称呼准则,在相互称呼时仍强调体现“上下、尊卑、长幼”之分。例如:在亲戚朋友中,辈分低的人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在学校里,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姓名;在单位中,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姓名。所以我们在社交中经常听到王阿姨、马爷爷、李老师、刘主任、杨书记等类似的称呼,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家庭成员间的称谓并不像中国那样要复杂地使用表现辈分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除了Doctor,Professor等个别的传统的职业称呼外,是没有诸如Manager, Accountant, Engineer,Teacher等的职业称谓的。此外,上下级之间,除非在极为严肃的场合或双方地位极其悬殊,否则通常都可以直呼对方姓名。 另外,中国人出于尊重,常会以“老”称人,如“李老”“王老先生”是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的尊称,而“老李”“老王大姐”是对同辈人亲切的称呼。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很忌讳说“老”,认为“老”即“老而无用”,在表述此意时会格外委婉,更不会以“老”相称。如果将中国人的尊老的称呼习惯套用到西方人身上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问候语 问候语是双方开始交际的最通常的方式之一,交际双方在问候时大多使用高度规约化、仪式性、模式化的套语,而这些套语也存在不同语言社区的语用差异。西方常见的问候形式主要有祝愿式问候,如: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Hello等;关心式问候,如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等;交谈式问候,如: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Lovely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