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
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年的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呈增长势头。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全球储蓄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其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市。高储蓄率、高储蓄额的现状已经他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储蓄是正比例函数关系,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基本因素。从下可以看出2004~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逐年增加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2008的年增长率平均在9.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2008的年增长率在7.5%左右。在改革开放以前,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很低,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基本生活品的开支需要,几乎没有储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比较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开之后有了较多的节余,因而储蓄随之增加。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即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增加的基本原因。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很多事情都是在人们的预期当中的,居民的收入也是稳定的,那时候工作就是一个铁饭碗,国家又为居民提供了低价补贴和免费供应。在这些事情都确定的条件下,居民的未来性支出就会被大大压缩,使居民大多偏好于即期消费。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抑制了消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推进储蓄转变为其他金融资产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尽管也有股票、基金、债券、外汇、银行理财产品、期货、房产、等很多个人理财投资渠道。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在以上这些投资品种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较好的产品并不多。比如在保险市场上,由于我国的商业保险起步较晚,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强,2007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只占了当年储蓄余额的4.08%。 从债券市场看,债券是国外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我国也于1981年恢复了自1958年后停止了23年的国债发行,1984年起,我国的企业也开始通过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来发行企业债券,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陆续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专项资金。但总体看,债券市场对居民储蓄的分流十分有限,2007年,我国全年发行企业、公司债拳1821亿元,仅占当年储蓄余额的1.06%。从国债来看,目前它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但是国债发行的幅度受到一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一般来说,国债的余额“只能以占财政收入或国民收入的一定比例为度”。而且目前的国债,面对银行、保险公司等市场主力发行的记账式品种多,少量面向个人的凭证式国债发行,每次都引来大批的投资者。国债虽然可以影响到居民储蓄,但国债对居民的影响,几乎等同于高息的储蓄。从股票市场来看,2007年股票成交金额已达到460556.22亿元,从股市的交易额与储蓄增长的变化来看,股市投资收益日益成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股市的财富效应,使储蓄存款向股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