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4《晚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docx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4《晚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晚春》,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学习《晚春》,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歌创作特点,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同时,与本单元其他古诗词的学习相呼应,深化学生对唐代文学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促进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古诗词,对古典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诗人风格以及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可能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尝试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意境。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背诵来记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分析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晚春》时,可能会遇到对古文词汇的理解困难,对诗句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如何将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等问题。此外,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以及配套的古诗词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晚春》相关的图片,如韩愈的画像、唐代春天的景色,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以便于学生直观学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同时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唐代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象,提问:“如果你们是诗人,会如何用诗词描绘这个美丽的季节?”
2.回顾旧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回顾古诗词的学习经验。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晚春》的创作背景、诗人韩愈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举例说明:以《晚春》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晚春》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句。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创作,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古诗词创作能力。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晚春》的鉴赏方法。
2.强调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晚春》全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a.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b.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撰写一篇关于《晚春》的赏析文章。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共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韩愈生平资料:收集韩愈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唐代文学背景: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晚春》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古诗词鉴赏方法:搜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经典案例,如《春望》、《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诗词创作技巧:提供一些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运用意象、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韩昌黎全集》,深入了解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感受唐代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诗词背景的理解。
-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参与诗词创作,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建立古诗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如古诗词学习网站、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