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杜甫诗三首OK.ppt

发布:2016-11-28约6.63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背景 登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旨 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离异乡的身世之感。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题解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意。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白露的寒气使漫山遍野的枫林一片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条阴森的景象。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了全篇萧瑟伤感的基调 :虽然宏大,但一片萧条。 峡中的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山上的天空乌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主旨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氛围,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对比《登高》和《秋兴八首(其一)》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金版第34页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主旨 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形象,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诗人自己的悲愤。 总结 1、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