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的教学思考与建议.doc

发布:2017-01-09约6.3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内容变化. 加强的内容。 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含义;让学生通过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例. 加强了分段函数的教学,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 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算法等内容的横向联系,以及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地学习函数的纵向联系.沟通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标准》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为后面的算法学习作一些准备等. 加强了对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函数这一内容是学习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数学载体. 加强了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明确指出了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等.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削弱的内容。 削弱了对定义域、值域的过于繁难的,尤其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 ?? ?削弱了反函数的概念,只要求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是互为反函数;将复合函数概念放到“导数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中.此外,对于对数函数内容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这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增删的内容(与原《教学大纲》比较)。 增加的内容:幂函数(y=x,y=x2,y=x3,y= ,y= );函数与方程. 删减的内容:简易逻辑.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1、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学的困惑. 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更谈不上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 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 教师试图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开展“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但学生不知怎样探究,造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脱节现象。 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课本习题和课外题,把数学教学看成单一的解题教学。 数学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函数内容,数学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函数内容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舍不得放弃多年积累的函数的典型题目和方法,总想传授给学学生,没有体会到课标中关于函数内容的变化,补充了一些求值域的方法以及抽象函数等内容的习题,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由于课标解读不具体,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目标,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 课时严重不足.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了。要用9周45课时(每周5课时)完成数学必修1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 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一了年的内容,以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 2.2、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学困惑的对策. 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