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分析.docx
??
?
??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分析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取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43例常规护理法,研究组43例采用急诊护理法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还能降低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作用分析
在急诊救助中,心肺复苏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救手段之一,该种急救方法主要应用于心脏停搏患者。心脏停搏是指患者在心肌功能正常且没有遭受任何重大打击情况下,突然出现丢失,导致患者心脏出现缺血缺氧状态。倘若患者心脏停搏后未能予以及时救治,就会在5分钟之内对其各脏器器官以及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患者出现心脏停搏征兆以后,必须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即便心肺复苏成功以后,患者病情仍较为危急,需要通过急诊护理干预降低患者脏器官功能损伤情况。本文将对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法,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8.72±12.76)岁,其中农药中毒2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触电3例、溺水6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研究组43例,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法,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9.01±11.69)岁,其中农药中毒5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触电3例、溺水5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循医嘱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密切查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倘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研究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法,其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脑部护理干预:在实施完心肺复苏以后,护理人员需要用湿毛巾对患者头部位置以及颈部位置进行冷敷,防止患者脑部组织出现灌注损伤情况。密切查看患者心电仪监护情况,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值予以详细记录。倘若出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并配合主治医师对患者实施抢救工作。
体位、气道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完心肺复苏以后,应让患者取平卧体位,然后在患者头颈部、腰部以及膝关节部位各放置一个较为柔软的枕头。随后为患者实施常规气道插管,在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在插管前对患者气道实施湿化处理,控制好气囊放气频率,防止患者出现误吸情况。待患者完成插管以后,护理人员需对气管管道进行固定。倘若患者痰液过于黏稠区位患者进行吸痰护理,并在吸痰前调整好氧气浓度,以便患者痰液能够顺利排出。
环境、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在病房静养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时对病房进行开窗通风,并将温湿度调整至最佳适宜状态,做好病房消毒工作,严格限制探访人数以及探访时间,确保患者得到充分休息。许多患者在发病时由于病情较急、病症较重,加上对该病症缺乏正确认知,所以心肺复苏以后,仍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病情控制情况,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并且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情绪控制的重要性,避免因不良情绪影响后续治疗康复情况。
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心肺复苏正确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纠正,患者错误日常生活习惯。
1.3临床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评估:依照医院百分制量表评估,对两组患者实施脑部护理,体位、气道护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护理等护理内容进行评估,且评估得分与满意度成正比。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反应迟钝、烦躁、记忆力下降、抽搐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
表1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s,分)
组别
例数(n)
脑部护理
体位、气道护理
健康教育
环境、心理护理
对照组
43
84.12±2.45
82.20±3.15
83.37±2.54
81.86±2.06
研究组
43
91.97±3.61
92.15±3.32
94.28±1.51
91.57±1.83
t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