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docx
研究报告
PAGE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
一、总则
1.1.编制依据
(1)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时,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性法规。同时,还需参考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系列文件,确保报告表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编制依据还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法规。此外,还需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报告表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3)在编制依据方面,还应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先进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提高报告表的编制质量。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报告表内容与地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相一致,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适用范围
(1)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能源、旅游、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涉及生态影响类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本指南提供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指导。
(2)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生态变化、土壤侵蚀、水资源影响等方面。同时,也涵盖了项目可能对周边社区、文化遗迹、自然资源等造成的影响。
(3)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时的技术指导。通过明确适用范围,有助于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3.编制原则
(1)编制原则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即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要求评价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规律。
(2)实用性原则要求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评价结果应便于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项目审批、环境管理和环境风险防范。同时,报告表应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便于阅读和审查。
(3)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评价人员应关注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项目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基本情况应详细描述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规模和主要产品或服务。例如,某钢铁建设项目应包括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如年产钢铁量)、主要产品(如钢铁、钢材)、生产工艺流程等信息。
(2)项目地理位置是项目基本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明确指出项目所在地的行政区划、经纬度坐标、周边自然环境特征等。例如,项目位于某市某县,东经XXX度,北纬XXX度,周边有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
(3)项目投资与建设周期是项目基本情况中的关键信息,包括项目总投资额、资金来源、建设周期、资金使用计划等。例如,项目总投资额为XX亿元,资金来源包括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建设周期为XX年,资金使用计划按年度分配。此外,还应说明项目预期达产时间、达产后年产值、年利润等经济指标。
2.2.项目地理位置
(1)项目地理位置的描述应详细至具体地址,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省、市、县、乡等行政区划,以及具体的街道、道路或村庄名称。例如,项目位于我国北方某省某市某县工业园区内,具体地址为XX街道XX路XX号。
(2)地理坐标是项目地理位置的精确描述,应提供项目所在地的经纬度坐标,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海拔高度等信息。例如,项目位于东经XXX度、北纬XXX度,海拔高度约为XX米,地处平原地区。
(3)项目周边自然环境应描述周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以及与项目相关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敏感区等信息。例如,项目周边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周边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项目距离最近的河流约XX公里。
3.3.项目周边环境
(1)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是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应详细描述项目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项目周边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地,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种类丰富,是鸟类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2)项目周边的水文条件对评价水质影响至关重要。应提供项目所在区域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特征,包括水质状况、流量、水位变化等信息。例如,项目附近有一条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河流流量稳定,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周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