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的情况汇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的情况汇报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1年6月)
一、基本情况
四川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它是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处于低位发育的草本沼泽,处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极具代表性,有着重要的保护、美学、文化和科研价值。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8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上游的若尔盖高原沼泽的腹心地带,涉及辖曼、唐克、嫩哇、红星、阿西、达扎寺7个乡镇。是以保护黑颈鹤、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等世界濒危野生动物和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幅员面积166570.6公顷,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48662.2公顷,“缓冲区”面积73984.5公顷,“实验区”面积43918公顷,平均海拔3500米,属高原浅丘沼泽地貌,地势平缓,丘间河沟纵横,曲流、河叉极为发育,水流蜿蜒迂回,牛轭湖、水塘星罗棋布。隶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黑河由东南向西北纵贯保护区30公里北注黄河,河谷平坦开阔,河床比降小,流速一般为0.1-0.5米每秒。气候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1.1℃,年降水量660毫米,无绝对无霜期。区内沼泽草甸和沼泽植被发育较好,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高原丘陵坡地、排水较好的阶地及谷地边缘,灌木稀少,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沼泽植被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同对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黄河流经后水的流量增加了29%,枯水季节增加了45%,它既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重要的大气碳汇地。2008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二、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恢复和提高区域生态功能与环境质量为主线,促进湿地生态功能释放为重心,围绕国家 “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方针,狠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1、以湿地生态恢复为根本,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一是以扎堵填沟还湿为重点,探索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途径。依托湿地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国家林业局政策的倾斜,采取扎栏填沟的方式对六七十年代人工开控沟壑,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实施了沟壑扎堵建拦坝608处,恢复草坪9975亩,涉及沼泽湿地面积28000亩。二是开展了对湿地破坏严重、有荒漠化趋势的核心区用水泥桩带铁丝网建设保护围栏3000公顷,综合治理沙化严重土地430公顷,治理沙化土地22个小班,2011年在保护区内的哈丘湖和花湖至若尔盖县城一线开展开展扎堵填沟300处,恢复湿地15000亩。用高山柳插条+披碱草网播+高山柳沙障+秦艽+大黄+围栏的方法在谢马拉也的沙化地开展植被恢复133公顷。三是以花湖湿地生态恢复试点项目湖泊扩面为突破口,修建一条生态堤长1740米,高0.6米,提高花湖水位30cm,积极探索高原湿地生态修复模式,目前已完成本年度沙化治理、扎堵填沟、花湖湿地生态恢复项目全部工程量。
2、以夯实保护区基础为重点,强化保护能力建设。
2004年由国家投资730万元立项实施了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主要完成了保护区办公综合楼,辖曼、热尔坝、纳勒桥、黑河、唐克5个保护站,3个了望塔和保护区标桩、界碑、区碑、指示牌以及草围栏、巡护道路维护等建设内容。2006年启动实施了国家投资1261万元的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完成沿核心区和部分缓冲区设立限制性标志碑54块;在草场破坏严重、有荒漠化趋势的核心区保护建设围拦3000 hm2、27公里保护区边界围栏;综合治理沙化严重土地430 hm2;完成42块警示标牌;建成1650 ㎡湿地宣教培训中心一座;建900㎡保育中心一座;建立水文监测点4个、微气象自动观测站2个,以及配套设备建设。
3、以宣传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全民参与湿地保护。
我们每年充分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以及全县“两会”召开等机会,以湿地生态、社会、经济价值、有关法律法规及候鸟疫情监测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见乐的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社区群众参与到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让社会更多的关注若尔盖湿地,让人们更加关爱自己的家园。
4、以野外巡护监测为主线,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采取检查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进行检查巡护,对在保护区内及周边捕涝、捕杀野生动物以及在河道采砂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整治。二是与保护区内牧民及周边社区签订了草场防火责任书,从而有效地促进泥炭地资源的保护。三是为给黑颈鹤等珍稀动物创造良好的繁殖、栖息环境,与牧户签订了在保护区内每年3—6月为禁牧期的协议。
5、以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为平台,提高保护与管理水平。
一是与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