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ocx
二、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保护区是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天津市第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第一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在天津市政府1984年12月批准的“贝壳堤市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扩展、升级而成的。
地理位置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渤海湾西岸的滨海平原地区,范围涉及到汉沽、塘沽、大港、东丽、津南和宁河等六个区县,总面积
9.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分布在津南、大港、塘沽以及宁河四区县。
社会经济条件
贝壳堤重点保护区域分布在天津滨海地带,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天津市跨世纪发展战略,即建设现代化工业基地——滨海新区的设想,近年来,滨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良好的投资环境,集聚了大批中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科技园区;建有海滨游乐场、官港森林公园等游乐场所。伴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本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增大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难度。
七里海湿地及俵口牡蛎滩保护区位于任凤、表口、淮淀、造甲、潘庄五个乡镇的部分地区,五个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5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高粱,主要特产是芦苇、小站稻、紫蟹等。1997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人均收入3700多元。该保护区邻接津榆、津汉公路,潮白新河南北贯穿其间,交通十分便利。
自然条件
保护区所在区域多为冲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湿潮土、盐化湿潮土、沼泽土为主,地面高程4米以下,地势低平,坡降小于2/10000。本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候宜人。主要植被为滨海盐生植被的盐地碱蓬植物群落、獐毛植物群落、白茅狗尾草植物群落;沼泽水生植被的芦苇植物群落等。
七里海湿地作为保护区的主要区域,生物物种多样,其中植物涉及12个群
落,主要植物为芦苇;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10多种,如白鹳、大鸨、天鹅、鸳鸯等;在历史上鱼蟹类以银鱼、紫蟹最为著名。
七里海湿地及邻近乡镇所在区域为潘庄地热异常区,热水天然开采量1.66
立方米。天然可采地热贮量4.2×1013千卡。4.资源特点
天津滨海平原地带的贝壳堤,是在全新世中晚期阶段性海退过程中,海岸相对稳定期,在高潮线附近由潮汐、海浪搬运堆积而成。组成物质以贝壳及贝壳碎片为主,夹粉沙、细沙、泥炭层或淤泥质黏土薄层。贝类种属以海螺、缢蛏、毛蚶、蓝蛤和牡蛎为主。贝壳堤分布为四道,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自西向东(既由陆向海)依次分别称为第四至一道贝壳堤。
第四道贝壳堤在翟庄村西约800米处,沿西北—东南(NW-SE)方向延伸,
宽约50米,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形成于距今约5000-4000年;
第三道贝壳堤北段分布在东丽区荒草坨—小王庄—张贵庄—津南区巨葛庄
—南八里台—大港区中塘一线;在大港区界内又分为三支,即西支为大苏庄—小刘庄—窦庄,中支为坡江—友爱,东支为沙井子,南段自王肖庄延至河北省黄骅市境内,距现代海岸11-35公里。该堤形成于距今3800-3000年,宽度为100-200米;
第二道贝壳堤北起东丽区白沙岭,经军粮城—津南西泥沽—邓岑子—大港区上古林—老马棚口,向南进入河北省黄骅市,距现代海岸0-20公里。形成于距
今约2500-1100年。规模较大的地段有白沙岭,长约750米,最宽可达100米;
西泥沽:长2000米,平均宽约4000米;邓岑子,长2630长,宽约260米;第一道贝壳堤北起汉沽区大神堂—蛏头沽,其中段至塘沽区的青坨子、高沙
岭、驴驹河、唐驹河等地,此段的贝壳堤呈新月型贝壳沙丘或小面积的贝壳滩出
露。南段在大港区的马棚口一带。形成于距今约700-500年。物质组成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贝壳种属以四角蛤蜊为主。
牡蛎滩集中分布在宁河、宝坻、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部分区域。牡蛎滩是生
长于潮间带、潮下带海生软体动物牡蛎遗骸的堆积体,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目前发现地点有20多处。主要带状分布的牡蛎滩有4道:宝坻南部的里自沽、东老口扬水站、蓼庄一线,形成于距今6700-6600年;卫星河西端史庄子—姜庄子
一线,形成于距今6000-5000年;俵口的牡蛎滩形成于距今5700-2300年;该处牡蛎滩剖面巨大,高度达5米,长度超过100米,牡蛎种属主要是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等,个体硕大,一般长35-40厘米,最大的长75厘米,一般厚2-3厘米,
最厚达5厘米,宽约10-15厘米,牡蛎个体约有20-30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