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背丝扣与七层功夫.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与七层功夫---作者:张修睦 赵超 赵增福
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与七层功夫作者:张修睦 赵超 赵增福? ? ? 赵堡太极拳源于道家,由一云游道人传予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1574-1655),蒋发传至赵堡镇,从而经王宗岳这一支,将太极拳传入民间。蒋发受师命 “不得其人不传”,因此,赵堡太极拳的传授主要是秘传,是师付选徒弟,其秘传部分主要是道家修炼之秘,即“苟非其人,道不虚传” 。纵观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无不是道家。有文字记载的,如《太极秘术》中各文作者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及《太极拳正宗》作者杜元化,其师任长春等。所以,许多赵堡太极大师,也都是髙道之人。不理解赵堡太极拳的道家渊源,就很难理解背丝扣和七层功夫。邢喜怀论“一”? ? 邢喜怀(~1595-1667)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他师从蒋发,蒋发传师曰:“太极行功法,……凝神欲,神入气穴,使阴阳相感,浑然一炁”。邢喜怀在太极拳演练和道家修炼中,对“浑然一炁”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他在其《太极拳说》中写道:“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生机于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 。? ? ? ? 邢喜怀以极其简练的‘一’字和‘中’字,道出了道家修行之秘和太极拳高层功夫的修炼之秘。 “一” 者, 混元一气, 也即太极之一气;“中” 者,脐内与命门之间正丹田之窍,其中存有先天之气。由此“中” 窍天人合发,而达天地人“混元一气”,此为道家静修的主要方法,由静修得养先天一气。有此‘根出于一’,才能化则无穷。因此,太极拳的修炼应当“法演先天,道肇生化” ,“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 才是太极拳的真正含意。? ? ? ? 邢喜怀还简明的定义了先天和后天,“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练习太极拳也应由“分而为阴阳”的后天功夫,逐渐练成“太极一气”的高层功夫。演练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和七层功夫” ,也是逐渐由后天返先天的过程。来知徳太极图? ? ? ? 赵堡太极拳“背丝扣” 的演练,源于来知徳太极图。明代著名理学家来知徳, 号瞿唐(1525-1604),曾远客万县,于翠竹溪水深山丛中,潜研《易经》和悟道修炼达29年,终于万历26年,完成世称绝学的《周易集注》。在《易周集注》中,他发表了“来瞿唐先生圆图”(见图一), 后人称为“来氏太极图” 。此图依照“流行者气、对待者数、主宰者理”而绘之,蕴涵了天地万物演化之理。? ? ? 近几十年,人类对宇宙的许多观测,如我们的银河系和第51号银河系M51等(见图二-1和2), 都清晰的证实了来氏太极图的正确。来氏太极图的中心圆圈,为太极之本体,为银河系的‘核心’,是先于天地之前而生,由“道生一”而得。本体中太极一气旋转,而产生后天阴阳,在银河系称其为‘螺旋线臂’。我们的太阳系(SUN)在其一臂的外端三分之二处。科学家对银河系的形成作了类似于图三-1的描述,从中可见太极本体先旋转成椭球体,而后从无极而有极,再从有极分成阴阳,形成‘螺旋线臂’,从而构成来氏太极图。道家认为人身为一小宇宙,黄帝《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宇宙中银河系的螺旋线臂,即是我们的两肢手臂,人体的‘核心’为正丹田,内存先天一气,万化生于我们身中的太极本体——丹田。来氏图的中间一线,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和天地人一线贯通。来氏太极图和其“流行者气、对待者数、主宰者理”是赵堡太极拳的理论依据,“背丝扣”即源于来氏太极图。赵堡太极的背丝扣? ? ? 杜元化在其《太極拳正宗》中指出,背丝扣是赵堡太极拳‘彻始彻终功夫’,并对每势中背丝扣的演练方法,作了图解和说明。赵堡太极拳内部也以来氏太极图作为此拳的理论依据。将二者接合起来,才能理解背丝扣的内涵。? ? ? 太极拳从无极起势,无极是没有边际的,在图三-2中以虚线圆表示。在人体内,正丹田位于脐内与命门之间,丹田中的先天一气也是无极的,以无边界的淡紫色圆形图表示于图三-3中。怎样从无极到有极?方法是:将心意从‘降宫’降入丹田,此时阳气下降,肾之阴气必从下而上,无极而有极。于是,丹田之中,恍恍惚惚,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太極緣起,如图三-4,5所示。丹田气的运转将产生阴阳两条‘螺旋线臂’,如图三-6中红、兰线所示,此即来氏太极图,中心紫色圆代表太极本体,即丹田先天一气。于此同时,运转中的太极本体带动左右两手,分别沿阴阳螺旋线动作,此为‘先天引后天’。由此,赵堡太极‘背丝扣’可定义如下:背丝扣即来知德太极图,‘背丝’为其中两条相反的螺旋线,‘扣’即两条螺旋线扣结于太极本体。? ? ? ? 背丝扣分后天背丝扣和先天背丝扣,前者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此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