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引人们重视。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保障体系,以利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内涵 支撑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