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聚焦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山西省)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阅读训练;第12篇 马说
[唐]韩愈
版本及考情 (人教八下23课,苏教八下4课,北师八下六单元;2013年山西已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lè ;“食”通“饲”,喂养 ;才能,能力 ;辱没 ;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马嘶鸣,可是马的主人却不通晓它的意思。;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四、问题探究
1.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
“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运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2.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①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任用人才②要给予人才正确的优良待遇③要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五、文章中心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词语中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千里马的才能不能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耻辱。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二、(2014·湖北孝感)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已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视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