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反歧视宣讲(医务人员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西防艾宣讲行动工程抗击艾滋病,医务人员责无旁贷 演讲人单位 姓名 职务/职称 讲座内容 第一章:艾滋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第二章: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 第三章:艾滋病流行形势及危害 第四章:医务人员是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 第五章: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第六章: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死率极高,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1981年确定艾滋病为一种新的传染病,1983年确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艾滋病病原。 80年代末艾滋病在全球广泛流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艾滋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使国际社会把它作为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 艾滋病的病原学 艾滋病的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叫艾滋病病毒。 属于反转录病毒科、 慢病毒属。 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 HIV的抵抗力不强 加热56℃ 30min可被灭活; 在室温 (20-22℃)可保存活力达7d; 煮沸 20min、高压蒸气灭菌20min可完全杀灭; 常用消毒剂如10%漂白粉液、0.5%次氯酸钠、50%乙醇、35%异丙醇 、0.3%H2O2或0.5%来苏等在室温下处理10min能保证完全灭活。 发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CD4+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其他免疫细胞也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感染HIV后病毒载量、CD4与病程变化规律 急性感染期 HIV感染后2-4W出现高病毒血症,伴有p24抗原出现; 约在感染后6W出现特异性抗体。在出现抗体前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抗体阴性, p24抗原和核酸检测阳性)。 急性感染期临床表现 在感染后2-6W出现“病毒性疾病”症候群,持续2-3W后自行缓解; 多数症状、体征为一过性、非特异性。类似于感冒、单核细胞增多症。 少数病人有免疫缺陷的表现:口腔、食管白色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 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 无症状感染期 第一阶段(CD4细胞大于500个/mm3); 除轻度到中度淋巴结肿大外,大多数无HIV感染的相应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肤损害: 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毛囊炎、甲癣、极度皮肤干燥。 稍晚期的病人常出现口腔毛状白斑,部分有口腔溃疡、口唇单纯疱疹等。 无症状感染期 第二阶段(CD4细胞200个/mm3 , 500个/mm3); 大多数可无或仅有轻微症状; 原有的皮肤损害持续或恶化;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反复发作; 口咽、阴道白色念珠菌病; 反复腹泻、体重下降; 肌肉痛、关节痛、头痛、乏力等; 典型肺结核、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这一病程的患者如果不治疗,1-2年内发展到AIDS,20-30%死亡。 艾滋病期 CD4细胞大于50个/mm3, 200个/mm3); 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孢菌肺炎、念珠菌、巨细胞病毒、分枝杆菌等; 免疫缺陷继发肿瘤:卡波氏肉瘤、淋巴瘤等;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HIV感染相关的肾病。 艾滋病期 CD4细胞50个/mm3(终末期) ; 更为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播散性鸟胞内分枝杆菌病、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组织胞浆病、隐球菌脑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 HIV 相关性痴呆、消瘦综合征等。 HIV感染的WHO临床分期 艾滋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高危因素,如性乱交、静脉吸毒、输血等 临床表现:有高危因素者出现下列情况2项或2项以上考虑艾滋病可能: 1)体重下降10%以上; 2)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3)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4)全身淋巴结肿大; 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6)口咽念珠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CD4/CD8)、抗体检测(初筛与确证)、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艾滋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不能根治;预防和控制机会性感染。 抗病毒治疗:联合治疗,终生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1.抑制病毒复制 2. 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或维持免疫功能 3.减缓疾病发展进程 4.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5.防止耐药的发生 终极目标: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讲座内容 第一章:艾滋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第二章: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 第三章:艾滋病流行形势及危害 第四章:医务人员是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 第五章:如何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 第六章: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 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美国和西方国家以同性恋性传播为主;而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则以异性性交为主; 血液传播: 输入带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包括骨髓或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及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等。 静脉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