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和《望岳》教学设计.pdf

发布:2025-02-02约1.5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和《望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诗歌《登幽州台歌》

1.写作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发契丹,陈子昂担任参

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诗人

接连受到挫折,因此登上燕昭王为招纳贤士而建的幽州台,他慷慨悲伤,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

2.教师范读诗歌

3.讲解诗歌大意

4.揣摩诗歌主旨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时光易逝、孤独寂寞的感情。人生短促的哲理。

三、学习诗歌《登飞来峰》

1.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

大散文家”之一。他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

法”。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任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时,路

过绍兴城外宝林山,写下此诗。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

2.听读诗歌

3.讲解诗歌大意

4.揣摩诗歌主旨

表现了诗人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感情,表现诗人有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

大抱负。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5.对比阅读

从所登地点、写作背景、写景角度、情感哲理这四个角度来小结归纳《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这两首诗歌。

四、学习诗歌《望岳》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

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作一

代宗师,被尊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

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

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听读诗歌

4.讲解诗歌大意

5.揣摩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青年诗人的远大抱

负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比较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杜甫的《望岳》

共同点:表现了诗人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感情。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和《望岳》。

2.预习诗歌《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