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doc

发布:2016-04-02约1.55万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人的心理。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 罗杰斯 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性差别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 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占主导 青年期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a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b 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c 抓住关键期(劳伦兹):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口头语言;2-3岁计数能力;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3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书面语言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 b.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 思维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去自我中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