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推进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doc

发布:2017-06-07约5.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推进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深刻剖析了现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并认真梳理了若干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从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出发,吸取教学实践论、教学构建论和教学交往论等多元理论来反思和指导教学。从端正理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展开,提出了通过教学内容层次化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学延伸科研、增设专题报告、鼓励参与实践等方法,帮助学生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教学互动、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来调动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2-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刻剖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主动性不高、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几种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并指导教学,从端正学生观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未来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在其指导下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针对专业课程,只有清楚地认识现在教学实践所反映出的问题,才能与现实对比发现差距,从而寻求改进方法。本文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知识点庞杂。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机理较为烦琐,若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知识,很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片段性和短暂性,学后就忘。很多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目的仅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合格。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对庞杂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短暂性和片段化记忆,夯实基础,做好知识储备 2.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据了解,多数学生希望在讲授基础上增强互动、实例讲解、实践操作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而事实上,课程内容涵盖较多,由于课时紧张,课堂上多充斥着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经常会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3.评价体系单一。以往考核体系较为单一,有的过分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或者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考虑。但这种常见的做法使某些同学蒙混过关,没能真正学到东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希望能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而不希望花很大精力去应付考试而取得高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是书本知识与结论地单项灌输,而应适当包含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最新社会问题和科研动态的传递 二、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改进教学 为针对性改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实践论、构建论、交往论反思和指导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层次化。如何定义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1],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深层结构。如果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了解如何根据知识点做题,那么学生就只获得了学科的表层结构,而现在大多数教学就是这种情况。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有助于学生的深刻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对相关未知事物做出预测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基本理念、方法、原理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内容,使教学内容层次鲜明,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基本知识点介绍完后,应以反应机理为主线对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分析、思考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所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教学构建论所主张的观点,教学构建论十分重视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2]。另外,针对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实用性来统筹安排,课时安排要注重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平均化 2.结合现实、结合科研、加强实践。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要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做知识铺垫。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那么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违背了教学实践论的初衷。教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从知识是学生生成的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3]。教学实践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