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探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探究
【摘要】应用型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高 校的课堂里,一些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也尝试进行 了大量的此类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那么,这些教改产生的实 际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 文针对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课程中采用应用型教学方法 能否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并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以湖南师 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背景,进行了简单的 实证分析,试图寻求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情形。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效果就业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089 (2013) 05-0023-02
一、引言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生产发展 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实用型本 科人才,纷纷开展了 “应用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型教 学方法包括多种途径的教学手段,如讨论法、实验法、案例 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等等。不管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一个 目的,即将学生培养为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较强实践动 手能力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学作为一个与市场需求联系密切的专业领域,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检验在艺术设计学专业课 程中采用‘应用型”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作者从湖 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1届与2012届 本科毕业生(前者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未实行教学改革,后 者则实行了应用型教学改革)中进行了随机抽样,并基于所 取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开 展应用型教学的确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并在一定程 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但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值得社会共同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二、分析的准备与数据采集
为了保证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客观性,必须确保数据的真 实有效。为此作者通过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的教务 信息数据库,在2011届与2012届艺术设计专业中各随机抽 取了 50名学生的“图形创意”课程成绩,并按60-69分, 70-79分,80-89分和90分及以上分别对应为差、中、良、 优四个等级。同时,从湖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办公信 息系统中提取上述100名学生的就业数据。该系统中对于各 届毕业生均按其就业层次,从低至高依次分为“待就业”, “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以及“就业”。
三、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首先,作者对在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中实施应用型” 教学方法是否会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简单的图形分析。分析 中,前后两届随机样本中学生的“图形创意”课程成绩被设 为观察变量,同时以年份作为类别轴形成箱图来进行直观的 比较:
图1 — 2011与2012届随机样本中毕业生专业课成绩分 数对比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2012届毕业生的图形创意”成绩从整体上高于教改之前 的2011届。在两个年份的成绩中,除有个别离群值外,2012 届学生成绩无论最小值、最大值还是平均水平均高于前届。
从上述简单的观察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在艺术设计 类专业课程中采用应用型教学方法是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 果的。但既然是应用型教学改革,就不应当只满足于在一定 幅度上提升学生的课堂成绩。应用型教学方法突出的是“应 用”二字,目的是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 实践型本科人才。下面再来看看教改的实施是否对促进学生 就业也具有积极作用。让我们先从前后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层 次结构入手来分析一下,教改是否能有效地改善毕业生的就 业状况。按照前文中对就业层次的划分,基于样本中毕业生 的就业数据,得出了以下的结果:
图2-2011与2012届随机抽样毕业生就业层次分布扇
形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2届随机抽取的50名毕业生在 就业层次上,属于最低级的“待就业”人数显著减少,整体 就业率相较前届有所上升。同时,在“就业”与灵活就 业”这两个较高的层次上,样本群体中2012届的人数也有 大幅增加。可以说,由于应用型教学方法的采用,使相关专 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有所下降,就业情势整体上有所改 观。如果进一步对样本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教改 所起的作用不止如此。我们可以将随机样本中的“成绩等 级”与“就业状况”两个变量做统计学Bi-variety (双变 量)相关分析,从中寻找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线性关系。 此项分析中概率样本的置信区间为95%,假设检验H0:在毕 业生成绩等级与就业层次两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H1: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根据2012届毕业生 成绩与就业层次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出:
表1—2012届毕业生专业课成绩与就业情况相关分析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39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