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气温、湿度和降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docx
8.2气温、湿度和降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8.2气温、湿度和降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章节为8.2气温、湿度和降水。主要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湿度的概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
3.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根据气温、湿度和降水来合理安排活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气温、湿度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湿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湿度和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科学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成果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以下相关知识:温度单位摄氏度的概念,湿度测量以及简单理解,以及一定程度的降水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通常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的现象。在能力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习惯于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来学习新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气温、湿度和降水这三个概念,学生可能会觉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如大气压力、风向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对气温、湿度和降水的影响。此外,对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合理安排生活,学生可能也需要一些指导和启发。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和讲解基本概念时,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建立气温、湿度和降水的基本知识框架。
1.2讨论法:在分析气温、湿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气温、湿度和降水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
2.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湿度和降水的相关现象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源,了解气温、湿度和降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气温、湿度和降水在天气预报中的体现,引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思考。
问题提出:请同学们说一下他们在天气预报中都听到了哪些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相关的信息?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气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讲解湿度的概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湿度的变化。
提问:湿度是如何影响我们感觉到的气温的?
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对农业的重要性。
讨论:降水对农业有哪些影响?如何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设计: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提高。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气温、湿度和降水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合理安排生活。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气温、湿度和降水这些知识?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温、湿度和降水变化,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计用时:40分钟。
知识点梳理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C)作为单位。气温是影响生物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2.湿度的概念: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表示。湿度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疾病传播和生活环境都有影响。
3.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