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轮专题6-第1讲-新中国初期(上课用).ppt

发布:2018-06-30约3.29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据题干“1949年”和“原封不动地退回美国总领事写给外交部的信”,说明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B 5.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互助合作 C.对私营资本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概念题。 D 6.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 A.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B 【解析】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很明显是“文戏”,排除。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B项符合题意。 专题六 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部分 知识专题篇 第一讲 新中国初期 岳阳市15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七年过渡时期:1949.10-1956.12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 1956-1976二十年 第一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十年 第二阶段:文革十年 1966-1976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七年过渡时期:1949.10-1956.12 一、政治文明: 1、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建国初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二、物质文明: 1、前三年巩固政治、恢复国民经济 2、后四年: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三、精神文明: 双百方针 高考考向突破 【焦点1】新中国的政治 【例1】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整风运动开始 【解题技巧指导】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政治协商”的产物,后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题目确定是1953—1956年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依据这一时间限定进行排除。A是1954年。时间和主题都符合。B是1953年,总路线主要是国家建设,主题不符。C是1949年,可以排除。D是1957年,排除。 A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D项 干扰选项 D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干扰选项 C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筹备新政协无关,排除B项 干扰选项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各民主人士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A项正确 正确选项 A 判断理由 对应度 选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干知识要记牢] 【焦点2】“一五”计划 【例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题技巧指导】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