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立交桥工程应急预案措施.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公铁立交桥工程应急预案措施
一、本投标单位就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可能发生以下突发紧急情况:
1、工作坑开挖时围护钻孔桩发生较大位移、坍塌:
预防措施:严格按基坑围护方案施工,并加强日常观测,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应急措施:如基坑东南两侧发生钻孔位移较大或坍塌有两种情况:
a、是开挖中孔工作坑时,在边孔位置边坡坡脚上打入钢轨桩,再沿边坡堆砌草袋,如在离铁路路基7m范围内发生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回填基坑,对铁路线路进行检查,如危及行车安全应先进行防护;
b、是开挖边孔工作坑时,如围护钻孔桩发生了较大的位移应在发现后立即停止开挖,及时在中孔框架和冠梁之间设Φ50cm的钢管支撑,待支撑稳定后再开挖,如危及铁路行车安全按“a”点办理。
如线路侧钻孔桩发生较大位移或坍塌的危险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挖基坑并回填,应改变开挖方案,垂直路基方向按1:1.5放坡开挖,如产生路基发生位移应先防护线路,再及时回填基坑。
2、便梁支墩发生较大沉降:
应急措施:便梁支墩发生较大的沉降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支墩基础承载力不足;
2)、支墩下土体有流失或位移。
第1)点在方案制定时经设计严格检算,施工中按规范严格控制基础尺寸可预防。第2)点采取一下措施:
a、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缩短线路架空时间,对于敏感地段(如基坑开挖、便梁支墩、拉槽坡面等)指派专人设置观测点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观测人交接班应做好交接记录,随时掌握重点观测部位的变化。对于观测中发现有明显变化,观测人应及时报告现场施工负责人,现场施工负责人应即使采取措施,利用既有人力、材料、机具将隐患消灭,杜绝危情、险情瞒报或不处理。
b、如危及铁路行车安全时先防护;
c、及时的养护便梁,用千斤顶顶起便梁,在支点位置垫硬木,恢复便梁支点的几何状态;
d、恢复后与工务安全监督共同确认线路实际状态达到放行列车条件后放行列车。
3、便梁绝缘不良,引起轨道电路短路:
应急措施:
a、预防措施:采用状态好的绝缘胶垫,加强日常检查,并请电务人员定期检测,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
b、与车站、电务建立畅通信息渠道,发生轨道电路短路的情况应第一时间通知工地负责人;
c、工地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检查便梁绝缘胶垫,在逐个检查更换,直到红光带消失。
4、无缝线路防胀、防断应急处理:
根据本工程施工期间主要是春夏季的特点,必须严格按照《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4.6.6条规定执行,从严控制好线路上每一次作业轨温,防止断轨事件的发生,。在处理线路故障时,必须坚持“先防护,后处理”的原则,并在第一时间通知设备管理单位,协同设备管理单位共同及时处理线路上所发生的设备故障,确保行车安全。
4.1防胀处理:
1)当发现线路连续出现碎弯并有胀轨迹象时,必须加强巡查或派专人监视,观测轨温和无缝线路方向的变化。若碎弯继续扩大,应设慢行信号,并通知工区紧急处理。线路稳定后,恢复正常行车。
2)养护维修作业中,发现轨向,高低不良,起道,拨道省力,枕端道碴离缝,必须立即停止现场施工作业,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线路轨向不良,用10m弦测量两股钢轨的轨向偏差,当平均值达到10mm时,必须设置慢行信号,并采取夯拍道床,填满枕盒道碴和堆高碴肩等措施。
当两股钢轨的轨向偏差平均达到12mm,在轨温不变情况下,过车后线路弯曲突然扩大时,必须立即设置停车信号,及时通知车站,并采取钢轨降温等紧急措施,消除故障后放行列车。
3)发生胀轨跑道后,必须立即采取拦停列车防护。
可采取浇水等办法降低钢轨温度。轨温降低后方可整正线路,拨道后必须夯拍道床,限速按照5km/h放行列车,并派人看守,待轨温降至接近锁定轨温时,再恢复线路和逐步恢复正常行车速度。
4)对处理线路发生胀轨跑道现象时,利用设置在责任区段两端的自来水源处理,处理的要求是从线路胀轨处中心外两侧各75~100m处始,向内(中心处)连续浇水。同时需要测量线路钢轨的轨温及时掌握线路钢轨轨温变化情况,根据浇水处理和测量的轨温情况,及时整正线路直至符合线路通车条件。
4.2防断处理:
无缝线路长钢轨(含焊缝)折断时,应按《安规》第2.2.12条的规定设置停车信号防护,断轨处理后的放行列车条件为:
1)紧急处理——当钢轨断缝小于50mm时,在断缝处上好夹板或鼓包夹板,用紧急器固定,在断缝前后各50m范围内拧紧扣件,并派人看守,限速5km/h放行列车。当断缝小于30mm时,限速15-25km/h放行列车。有条件时应在原位焊接修复,否则应在轨端钻孔,好夹板或鼓包夹板,拧紧接头螺旋,然后适当提高行车速度。
2)临时处理——钢轨折损严重或断缝大于50mm,以及紧急处理后,不能立即焊接修复的,应封锁线路进行临时处理,沿断缝两侧对称切除损伤部分,两锯口间插入6m的同型钢轨,轨端钻孔,上接头夹板,用10.9级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