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1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模块衔接: 必二11课; 必三19、20、21课 史观:现代化史观(政治民主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政治、文化关系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年徘徊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十年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过渡时期 历史分期 改造时期 恢复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 进行现代化建设 1978年至今 停滞不前 1976-1978 严重破坏 1966-1976 探索中曲折发展 有成果,有失误 1956-1966 三大改造 工业化开始 1953-1956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1949-1952 时段特点 历史年代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共同纲领(临时)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 ③制定制度科学化 ①创立(1949-1966) ②曲折(1966-1977) ③健全完善(1978-至今) ①民主化(民主制度建设) 三大政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②法制化(法律制度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概况: 2.发展阶段: 1.建设前提: 3.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方略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党派的国家,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或决定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时,作为执政党的中共事先与各民族、各界、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形成决策。 这种制度称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简称:政治协商制度 2.建立原因: 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共同创建新中国 调动各阶级、阶层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①历史: ②现实: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中,确立中共的领导地位 ③选择: ①多党合作,主次分明 1.特点: ④多党合作的目标一致,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国情决定 ③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以“政治协商”方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党和政府,但不是多党制,不是轮流坐庄 ②中共执政党,居领导地位领,是制度的前提和核心,但不是一党制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新阶段: ⑤完善: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④中断: 1966年后,文革 ▲中共领导的四条统一战线 3.发展过程: ▲方针完善 ▲写入82宪法 ▲政协会议是政协制度的表现形式、组织机构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⑷主要职能:▲民主协商 3.发展过程: ⑸政协性质: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⑴对象: ⑵任务: ⑶内容: ▲政协会议是政协制度的表现形式、组织机构 ▲决策立法 A制定《共同纲领》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领导人 C确定国家标志:首都、国旗、国歌、纪年 ▲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规定国家基本方针和政策 ▲规定国家基本制度 ——临时宪法 ②正式确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政协性质: 结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 2.创立: 1.背景: ②法律依据: 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③经济基础: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 《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选举国家领导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 刘少奇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总理 ①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全国领土解放 最根本政治制度 ⑴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⑵根本政治制度: ⑶原则: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