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非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非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运动训练素养,具备竞技体育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胜任专项运动的教学、训练、竞技、科研和
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专业方向
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
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考虑到学生在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运
动训练专业特点以及天水师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优势,设立专业方向:
(1)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 (2)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3)排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4)足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5)乒乓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6)跆拳道专项理论与实践
(7)柔道专项理论与实践 (8)摔跤专项理论与实践
(9)自行车专项理论与实践 (10)射击专项理论与实践
(11)曲棍球专项理论与实践
2.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健
全的法制意识。
专业素质: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教学、
训练、科研、管理等工作。
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身心素质:具有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良好;具
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社会交
1
往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
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
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训练实践和科学研
究中灵活地综合应用,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本专项的执教技能,做到会制定教
学文件、会组织教学、会讲解示范、会运用田径运动技能指导健身、会组织竞赛、会担任裁
判工作、会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
定了解,能开展科研、教研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利用工具书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
基本技能,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等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指示,有良好的思
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
体育管理知识: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机制等理
论知识;掌握从实体与资源管理、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体育健身娱乐管理、学校体育管理
的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保健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心理学、运动生
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保健、体育科研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知识。
专业知识:掌握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体育统计学、专项理论与方法等专业知识。
3.培养规格
(1)掌握运动技术学科、运动人体学科、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3)具有从事竞技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体育工作、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