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联盟的集群企业知识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GE \* MERGEFORMT
PGE \* MERGEFORMT 1
基于知识联盟的集群企业知识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 [分类号]F270 1、隐性知识与知识联盟的逻辑关系 隐性知识概念最早是由Michel Polnyi提出,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citknowledge)。所谓隐性知识是指更深层次的、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无形而且不易被形式化的,很难与他人共享、交流和理解的知识,是个人长期制造和积存的结果,包括:信念、价值观、直觉、洞察力、经验等。Hmel(1991年)认为,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它的传播非常困难,这些知识深深地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之中,获得过程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隐性知识猎取(转移)的最好方式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而知识联盟是实现这一方式的有效途径。 知识联盟概念的产生源于贝克尔(Becker)和墨菲(Murphy)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生产的累积效果引入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并提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知识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是指企业在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制造新知识,与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各种契约或股权关系而结成的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知识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结盟组织或利益共同体。其目的就是学习和制造知识,联盟伙伴不仅可以猎取市场交易等方式无法猎取的经验、能力等隐性知识,而且,通过知识的互补,还可以制造出单个企业无法制造的新知识,使联盟伙伴共同受益。因此,集群企业通过知识联盟进行隐性知识的转移,有效操纵隐性知识转移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知识联盟与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适配性 集群企业是由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等)在一定区位集聚,形成的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产业体系健全、具有资源共享、生产灵活等特性的有机系统,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从知识的角度看,集群企业是集群主体问以及集群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知识源结构,在地理上集中的产业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技术标准机构等。很多集群还包括商会和其他集体组织等,多元的集群机构系统也提供了多元的知识来源,一般来说,知识源越丰富,企业拥有的新知识也越多,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虽然“隐性”的特点使得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与此同时,在集群企业内,各种资讯发达、信息搜索成本低,且信息是在近距离、同行间传播的,所以信息交流速度快、质量高。组织、个体间通过交互式的正式、非正式交流了解市场信息和技术进展的方向,矫正其在知识创新中的偏差,提高知识创新的市场导向,顺利实现知识创新的市场价值。因此,集群企业人际传播的便利性提升了知识联盟共享与传播的效率。而且在集群企业中往往聚集着众多的知识生产机构,它们根据集群企业的知识需求建立一定的数据、适时输送专业人才、提供专业人才的再培训与教育、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知识创新等,而这些功能恰恰符合知识联盟中介组织的要求,两者形成了较好的匹配性。不论从价值链分析或是从知识内容上来看,集群企业间存在着紧密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和经常性的学习与交流,企业知识的扩散频频发生,不仅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增值和创新,同时也增强了集群企业知识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进展能力,这就为知识联盟的可持续进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毋庸置疑,通过对隐性知识的共享、转移与提升,知识联盟与集群企业能够实现进展的共同目标,即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双赢结果。 3、基于知识联盟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集群企业的知识环境为知识联盟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知识联盟的建立、进展和目标恰恰又符合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需要,因此,两者的有机整合将实现集群企业知识创新质的飞跃。期望借助知识联盟的优势来带动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展,即寻找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源动力建设之路。 3.1 内生性动力机制――以“竞合”为核心的集体学习 竞争与合作是矛盾双方相互引导、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对立统一过程,竞争导致合作,合作引导竞争。集群内企业之间普遍存在既竞争又分工合作的矛盾关系,正是这种对立统一促进了集群企业的整体成长。Porter认为竞争是企业集群的进展动力。cpello认为集体学习是企业集群的进展动力之一,集群内企业、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