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AES).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仪器分析
第六章原子光谱法(1)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主讲教师:兰爱东
参考书:叶宪曾,张新祥等 《仪器分析教程》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周
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 ):待测
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
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
法。 (光分析法历史最悠久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 由于待测原子的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特征不同
定量分析—— 由于待测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经历的过程
蒸发 原子化 激发 多条发射线 分光 检测
同一种元素有许多条发射谱线,最简单的H 已发现谱线54条,Fe
元素谱线4~5千条,
历史概述
1758年,德国人Marggraf 焰色法分辨苏打(Na CO )和锅
2 3
灰碱(K CO ) 。目视颜色;
2 3
1859年,Kirchhoff G R、Bunsen R W研制第一台用于光
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原子光谱(AES )检验;
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60年代以后,各种新型光源和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
使AES又一次得到新的发展;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AES在分析化学中的作
用下降,新光源(ICP)、新仪器的出现,作用加强。
AES特点
1)多元素检测(multi-element);
2 )分析速度快: 可直接进样; 固、液样品均可;
3)选择性好:Nb 与Ta ;Zr与Ha ,稀土元素;
4 )检出限低:10-0.1g/g(g/mL); ICP-AES可达ng/mL级;
5)准确度高:一般5-10% ,ICP可达1%以下;
6)所需试样量少;
7)线性范围宽(linear range) ,4~6个数量级;
8)无法检测非金属元素:O 、S、N 、X(处于远紫外) ;P 、
Se、Te (难激发,常以原子荧光法测定)
目前原子发射光谱法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环境、临
床等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分析。
ICP-AES对周期表中元素的检测能力
典型的检出限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激发源的作用下,原子被激发。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10-8 s 内
又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射特征谱线。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E
u
c
E
l E E E h h
u l ul
E
o
几个概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