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建设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课对象是所有大一新生,他们求知欲很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二、课程建设思路
在此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突出基础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隐性课程上出“思政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发挥课程本身的特色,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 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思政元素与此门课程的融合,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要融合, 而是在视角转换时有机结合。这样不仅不会偏离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反而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学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 科
工学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一)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安全软件工具的安装和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操作系统补丁安装、安全扫描及防火墙配置等安全操作。
思政育人目标
注意网络安全,提升防护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和国家机密。
让学生了解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具备信息安全基本意识, 明白使用网络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造谣传谣,知道非法制造、传播、使用计算机病毒是犯罪行为,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知道保护网络安全的常见措施,并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传播途径、防治措施。杀毒软件的安装使用
思政育人教学重点
理解信息技术和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任务驱动、讲解演练。
(四)教学准备
1、引入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以及故事资料。
2、计算机病毒部分:几个影响重大的计算机病毒资料、试用版杀毒软件。
3、教学演示文稿课件、学生活动表单、相关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故事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欣赏经典故事:特洛伊木马与特洛伊木马战争。
。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既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经典故事,又反思到今天的计算机病毒、木马。它们对安全性影响是一致的。
思政育人问题引入
时事引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下,我国信息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据一组来自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数据显示,有 1.5 万个境外 IP 控制了我国 350 万台主机,其中美国就控制了 254 万个。
设计意图
新时代的大学生,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防护基本技能。
2、新课讲解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病毒?该病毒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简言之,即人为编写的程序。
寄生性、潜伏性、传染性、爆发性、攻击性、破坏性等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被病毒感染后的症状?
途径:网络和 U 盘
学生描述,印象深刻。
症状:平时运行正常的计算机突然经常性无缘无故地死机;运行速度明显变慢;系统文件的时间、日期、大小发生变化;磁盘空间迅速减少;上网的计算机发生不能控制的自动操作现象;屏幕上出现一些异常的文字或图片;计算机不识别磁盘设备;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部分文档丢失或被破坏;网络瘫痪。
(3)如何防治或减少病毒的影响?
思政育人的技术要求
掌握技术,得心应手。
密码学技术、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安全审计、安全监控、安全漏洞检测、网络监听等。
思政育人问题的强调
做好个人防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安装、使用保护软件,设置密吗做好备份工作等。
3、边讲边练
思政育人相关习题
网络空前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使用网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网络道德。以下行为符合大学生行为规范的()。
A 在网络上,言论是自由的,所以你想说什么都可以
B 未征得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资源
C 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及网络游戏
D 参加反盗版公益活动
设计意图迅速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
迅速巩固知识。
4、实践
技术实践
请针对学生电脑 Virtual Box 虚拟化软件中的Windows7 操作系统,使用 360 安全卫士、360 杀毒等安全软件工具,进行系统重要补丁安装全盘病毒、木马扫描,并启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工具。要求撰写实验报告,附上每步操作过程截图。
思政育人实践
积极讨论,开阔思路。
谈谈对“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看法。
设计意图
安全防护,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保卫祖国安全的主人翁意识。
5、课堂小结
请同学归纳本课的有关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心得、感受感想。
6、随堂演讲
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简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