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1.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信息技术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说课稿教科版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信息技术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为主题,结合教科版必修1教材内容,设计思路为: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信息查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学会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计算思维: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伦理与法规意识: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对网络和搜索引擎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查找方法和技巧。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较为熟悉,但对搜索引擎的高级功能和信息评价标准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较弱,往往依赖简单的关键词搜索,难以准确找到所需信息。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于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网络搜索,缺乏对电脑操作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查找的效率。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依赖性强,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网络连接、投影仪、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搜索引擎操作指南、信息检索技巧视频教程、典型案例分析文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互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幅网络信息过载的图片,提问学生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高效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经验,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5分钟)
-介绍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功能
-演示搜索引擎的基本操作步骤
-强调关键词的选择和组合
2.高级搜索技巧(5分钟)
-演示使用高级搜索功能,如筛选、排序、时间范围等
-介绍特殊字符的使用,如引号、减号等
-强调搜索技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信息评价标准(5分钟)
-讲解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介绍信息评价的几个方面,如来源、时效性、权威性等
-强调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检索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实际操作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指定主题的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分享查找到的信息,讨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信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一: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2.提问环节二:提问学生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提问环节三:提问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搜索引擎解决实际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搜索效率,分享自己的搜索技巧。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信息检索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在信息时代,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在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伦理与法规意识。教学双边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检索能力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关键词的选择、高级搜索技巧的应用等,从而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内容。
2.信息评价能力的增强: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识别和排除虚假信息,提高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