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实录 教科版必修1.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实录教科版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信息及其特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其能够识别、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分析信息特征,发展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加工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的定义、来源和表现形式;
②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共享性等;
③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信息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以及信息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
②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包括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
③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④理解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科版必修1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信息特征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信息传递示意图、信息处理流程图等。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你每天接收多少信息?”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已知的关于数据和信息的知识,如数据的基本类型和表示方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1.介绍信息的基本概念,区分信息与数据、知识与智慧。
2.讲解信息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共享性等,并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
1.通过新闻播报、社交媒体等实例,展示信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2.使用图表展示信息传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产生、传输和接收。
-互动探究: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信息在不同环境中的特征。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和传递者,体验信息传递的过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1.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信息特征的掌握。
2.进行信息检索实践,指导学生使用网络搜索工具获取信息。
-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2.强调信息检索的技巧,如关键词选择、搜索策略等。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
-鼓励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5.总结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回顾信息及其特征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总结:强调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学习方向的展望。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课后阅读:布置与信息特征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科技新闻、学术论文等。
-实践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信息,分析其特征,并撰写小报告。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的定义、来源和表现形式。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信息的特征,如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和共享性。
-学生能够区分信息与数据、知识与智慧,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提升:
-学生培养了信息意识,能够意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和获取信息。
-学生提升了信息检索能力,学会了使用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学生增强了信息分析能力,能够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估。
3.技能发展:
-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加工和表达。
-学生学会了信息交流的基本技巧,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分享和传递信息。
-学生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价值观培养:
-学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了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学生理解了信息技术伦理道德问题,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遵循伦理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信息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够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5.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解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