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基础生物化学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名词解释
1.等电点:当溶液pH为某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目正好相等,静电荷为0,这一ph值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称为pI。
2.增色效应:指天然DNA分子在热变性条件下,双螺旋结构破坏,碱基外露,紫外线吸收增加的现象。
3.β-氧化: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的β位C原子发生氧化,C链在α位C原子和β位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单位的脂肪酸,这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称为β-氧化。
4.底物磷酸化:没有氧参加,只需要代谢物脱氢,及其分子内部所含能量重新分布,即可生成高能磷酸键,这种作用叫做底物水平磷酸化。
5.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上必需基团比较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构象、与酶的活性直接相关的结构区域。
6.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忧郁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使次级键断裂,引起天然构象的改变,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及一些理化性质的改变,但未引起肽键的断裂,这种仙剑称为蛋白质变性。
7.不对称转录: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而另一条链不用于合成mRNA。
8.半保留复制: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
9.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10.滞后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1.复性: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重新缔合成双链。
2.减色效应:指变性DNA分子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时,其紫外线吸收降低的现象。
3.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残基侧链。
5.肽: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之间失水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8.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的外显子被不编码的内含子隔裂开来,称为断裂基因。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H经过呼吸链传递给O?氧化成H2O,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变性:在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这是一个跃变过程,伴有增色效应,DNA的功能丧失。
TM值:通常把热变性过程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一半时的温度。
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后,在相应的酶催化下,绕过糖酵解途径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利用糖酵解途径其他酶生成葡萄糖的途径称为糖异生。
蛋白质的复性:高级松散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在出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从新自发折叠形成原来的构象恢复活性。
密码子:mRNA上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编码蛋白质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
遗传密码:DNA中的核苷酸序列与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成为遗传密码。
复制:亲代DNA或RNA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与亲代想通的子代DNA或RNA的过程。
转录:以DNA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将其所含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形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的过程。
翻译:以mRNA为模板,将mRNA的密码解读成蛋白质的AA顺序的过程。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生成DNA的过程。
前导链: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
反意义链:转录过程中,双股DNA有一条链是模板,称为反意义链。
有意义链:转录过程中,双股DNA有一条链是编码链,称为有意义链。
启动子:在基因上,由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确定转录起始位置的特定序列。
终止子:在DNA分子上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DNA序列。
10种必须氨基酸: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蛋氨酸MET;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苏氨酸THR。
二、简答填空
1.DNA损伤的修复包括(光修复)、(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
2.酶可以催化6大类反应,按照国际酶学委员会的编号顺序,它们分别是(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合成酶)。
3.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有三个终止密码子,分别是(UAG)、(UGA)、(UAA),起始密码子是(AUG)
,它又是编码(甲硫氨酸)的密码子。
4.hnRNA是(mRNA)的前体。
5.tRNA的三级结构是(倒“L”)型。
1.根据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类。
2.β氧化在动植物(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过氧化物体)中进行。
3.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大多数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在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当蛋白质净电荷为(零),此时的溶液的pH值称为(等电点)。
4.(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肪酸β氧化关键的限速酶。
5.多肽链的氨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