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年级语文备课(上)第一单元.doc

发布:2015-09-25约6.35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自然奇观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观潮》一文中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由远面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讲述了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正确书写27个生字及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景观”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我们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3.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通过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27个生字,正确读写27个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单元教学难点: 收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选择感触最深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单元教学关键: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单元教学方法与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搜集资料。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含义。 4.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2.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课文重点:课文3、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课文3、4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说一说大潮由远及近的景象,再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壮丽景象。 教学准备: 1.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一 、认读词语:  从哪几方面抓住特点写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介绍潮的形成时,根据课文中“越往东越宽”画图加以解释,易于学生理解)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帮学生理清思路及写作顺序,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钱塘大潮写形象、具体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学生朗读欠佳,需多多练习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理解“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出示句子:“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7.齐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