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学案1.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案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标要求]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2)发展①4世纪初期,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②476年,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③11世纪时,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1)原因①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扩展。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2)表现①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②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卡诺莎之辱”。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掌握了《圣经》的解释权,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教会束缚。[深化探究]材料罗马教皇观望出售赎罪券的情景 教皇为皇帝加冕思考史学界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答案 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重点精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特殊社会地位及其原因(1)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在中世纪时西欧缺乏强大的王权抗衡天主教会,有利于天主教会地位的形成;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广大人民群众把精神寄托在天主教会上。[深度认识]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二、宗教“异端”1.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3.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①英国人威克里夫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②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4.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3)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深化探究]材料 这幅15世纪的图画描绘了被判为异端的约翰·胡司的死刑过程。被告在康斯坦茨的大街上被游行示众,他佩戴的帽子上饰有两个魔鬼,正在为争夺其灵魂而争执。胡司在临行前仍高喊:“我宣讲的福音闪耀着真理之光,而令我甘愿死于其光芒之中。”思考(1)为什么天主教会要设立宗教“异端”裁判所?(2)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的斗争说明了什么?答案 (1)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地挑战,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了宗教“异端”裁判所。(2)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宗教改革势在必行。[重点精讲]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会采取宗教“异端”的方式?(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2)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3)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只能通过宗教“异端”的方式。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上: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和发展。2.政治上(1)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3)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深化探究]材料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思考14~16世纪的西欧具备了哪些近代因素?这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 近代因素: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影响:这些近代因素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推动了宗教改革运
显示全部